涉縣娲皇宮,為國家 AAAA 級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北齊,是神話傳說中女娲氏 “ 煉石補天,抟土造人 ” 的地方,由朝元宮、停骖宮、廣生宮和娲皇宮四組建築組成,占地面積 550 畝。計有古建築 135 間,北齊石窟 3 個,北齊摩崖刻經 6 部,集古建、石窟、石刻、石造像於一體,是我國最大的奉祀中華始祖女娲的古代建築群,自古就有 “ 蓬壺仙境 ” 之美譽。其中的北齊摩崖刻經群是娲皇古跡之精髓, 共有六部:《思益梵天所問經》、《十地經》、《佛垂般涅 盤 略說教誡經》、《佛說盂蘭盆經》、《深密解脫經》、《妙法蓮花經》。 刻經面積 165 平方米,分 5 處刻於崖壁之上,共刻經文 13.7 萬多字,字體有隸、楷、魏碑體, “ 銀鉤鐵畫,天下絕奇 ” ,堪稱藝術珍品,是我國現有摩崖刻經中時代最早、字數最多的一處,也是我國佛教發展史上、特別是佛教早期典籍中彌足珍貴的資料,對於研究我國早期佛教地域、流派及書法镌刻演變歷史有著重大意義和價值,經考證為 “ 天下第一壁經群 ” 。
主體建築娲皇閣共分四層,通高 23 米,擁群峰以渲勢,依懸崖以據險,奪天工以稱奇,臨清漳以蘊秀,涵攝了山川之鐘秀,匯集了古建之精華,玉宇懸空,瓊樓聳翠,上臨危巖,下瞰深壑,為河北省古建築十大奇觀之一,素有 “ 活樓 ” 、 “ 吊廟 ” 之美稱。
山下主要建築有朝元宮、停骖宮、廣生宮。朝元宮建於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 1702 年),重修於清鹹豐三年(公元 1853 年)。停骖宮建於清康熙六年(公元 1667 年),重修於清鹹豐三年(公元 1853 年)。廣生宮建於元末明初,於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 1794 年)、清鹹豐三年(公元 1853 年)兩次重修。
山上建築娲皇宮為代表性建築,由娲皇閣、梳妝樓、迎爽樓、鐘樓、鼓樓、山門、牌坊、皮瘍廟等古建組成。娲皇閣坐東面西,共分四層,歇山琉璃剪邊頂建築,一層為拜殿,二、三、四層分別為“清虛閣”、“造化閣”、“補天閣”。梳妝樓建於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 1682 年),重修於清鹹豐三年(公元 1853 年)。鐘樓建於明萬歷三十四年(公元 1606 年),明萬歷三十八年(公元 1610 年)造一高 1 米多、口徑 1 米的八卦鐵鐘懸掛其中。鼓樓建於明萬歷十四年(公元 1586 年),共分三層,總高 15 米,是通向娲皇閣的重門,明萬歷三十八年(公元 1610 年),樓內置直徑為 0.68 米的大鼓。皮瘍廟建於明萬歷年間(公元 1573 — 1620 年),重修於清雍正十一年(公元 1733 年)。
眼光洞、蠶姑洞和拜殿三處石窟均鑿於北齊,蠶姑洞鑿於北齊天保年間(公元 550 — 559 年),面闊 2.6 米,進深 2.35 米,高 4 米,面積 6.11 平方米。內雕蠶姑奶奶石造像,內刻佛經《十地經》的結尾部分。眼光洞始鑿於北齊天保年間,面闊 2.6 米,進深 2.35 米,高 4 米,面積 6.11 平方米。內雕眼光奶奶石造像,內刻佛經《十地經》。拜殿建於北齊天保六年(公元 555 年),是最大的一處石窟。
鑿壁古碑位於山上牌坊外右側山崖上,刻於北齊天保年間,通高 4.33 米,寬 1.33 米,依山镌刻,龜座、蛇身、龍頭。
歷史淵源
涉縣 女娲文化,源遠流長,內容豐富。主要包括民間祭祀、祈禳還願、進香朝拜、神話傳說、人生禮俗、歲時節慶等。《楚辭·天問》、《禮記》、《史記》、《山海經·大荒西經》、《淮南子·覽冥訓》、清朝嘉慶《涉縣志》等史料都有關於女娲的記載。涉縣臨清漳河下游之北岸,古為沙侯國,漢始置沙縣,後漢因兩岸人民徒步涉漳水,改名涉縣。至魏到北齊時均為臨水縣,隸屬相州魏郡,娲皇宮即在涉縣城西北 10 公裡唐王 峧 溝的鳳凰山上。西漢時稱古中皇山,相傳,女娲就是在這裡抟土造人、煉石補天的。漢代《淮南子》載:“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爛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颛民,鸷鳥攫老弱。於是女娲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鳌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立,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颛民生。”《淮南子·覽冥訓》又載:“天地初開,女娲抟黃土為人劇務,力不暇供,乃拋繩橫泥中,舉以為人。”
以廟會的歷史沿革為主,代表了涉縣女娲文化的歷史淵源。傳說農歷三月十八日是女娲的生日,每年農歷三月初一至三月十八日,來自四面八方的民眾來此朝拜女娲,迄今已有千余年的歷史,清嘉慶《涉縣志》記載:“季春之月,相率祈禳於此(娲皇宮)。各得其所願欲。自是,西而秦晉,東而青兖,南而豫梁,北而燕冀,不遠數千裡扶老挈幼,享獻惟謹,金鼓歡呼之聲震動山谷,迄今千有余年”。期間,經歷了興衰更迭的曲折發展期。從北齊建成廟後就有了小規模的廟會,以後歷經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廟會規模逐年擴大,久傳不衰,至清朝達到極盛時期。
建國後,民間朝拜延續不斷,“文革”期間,娲皇宮廟會被當作封建迷信而禁锢,致使千年古剎銷聲隱跡,無人問津,橫遭冷落寂寞,娲皇古建、石刻也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壞,女娲文化的很多內容和形式也瀕臨失傳。 1978 年改革開放後,娲皇宮廟會開始復蘇,逐漸恢復了往日盛況,民間祭祀規模浩大,八方香客雲集於此,祭祀形式豐富多彩,女娲文化又得以延續,並得到有力保護。縣委、縣政府對文物古建十分重視,每年撥專款對娲皇古建進行搶救性修復, 1996 年 11 月 20 日,娲皇宮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明清時期已有公祭,清嘉慶《涉縣志》載:“我朝順治、康熙、雍正間歷經修理,每年以三月十八為神誕日,有司致祭,自月初一訖二十啟廟門,遠近士女坌集”。但形式、內容都已失傳。 2003 年 9 月、 2004 年 9 月,在政府主導下舉行了兩次大型的公祭女娲大典,恢復了政府公祭。以上措施對豐厚凝重、博大精深的女娲文化起到了良好的保護、傳承、弘揚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