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台漢墓儀仗隊、慶城胡人俑、北涼石造像、天梯山石窟內文物以及馬家塬墓地出土的文物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11月6日開幕的大型文物展覽“絲綢之路”展覽匯集了來自全國16個省區市44家文博單位的490余件文物珍品,是近年來國內規模最大的綜合反映絲綢之路悠久歷史和偉大意義的展覽。記者從甘肅省文物局了解到,我省有70多件(組)文物在其中展覽。
中國與西方的文化交流源遠流長。公元前2世紀晚期,西漢張骞鑿空西域,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開通,中西方之間的文化交流進入新紀元。絲綢之路是當時世界上東西方之間最重要的貿易和文化交流通道。漢朝以來,絲綢之路的內涵不斷拓展,形成了以綠洲、草原和海上干線為主的復雜的網狀交通系統,並在唐代達到鼎盛。這一系統將當時的中國、印度、波斯、希臘、羅馬、埃及以及東亞各文明古國連接起來,成為世界各古代文明互相汲取文化營養的主動脈。
大型文物展覽“絲綢之路”為期兩個月,所展出的490余件展品涵蓋與草原絲綢之路、綠洲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有密切關系的珍貴文物,其中大部分為國家一級文物,年代跨度從戰國至明清,類別包括青銅器、金銀器、玻璃器、陶瓷器、絲綢、文書、壁畫、石雕等。整個展覽分為“黃金草原與中國的早期交流”“漢營西域與絲路交通”“胡人來華與胡風浸潤”“厚重多元的宗教藝術”“包容四方的大唐文化”“碧波中的帆影”6個單元,全方位展現了絲綢之路上的風土人情、商貿往來、文化交流等。
昨日,記者采訪了甘肅省文物局局長馬玉萍,據她介紹,此次我省參展文物為70多件(組),主要以東方文化交融為文物選擇特點,比如說“黃金草原與中國的早期交流”中,就包含了具有濃郁東西方交流特點的馬家塬墓地的部分出土文物,“胡人來華與胡風浸潤”這一板塊中,我省慶城出土的胡人俑就作為代表文物之一陳列其中,此外我省雷台漢墓出土的銅車馬儀仗隊、天梯山石窟中的造像以及北涼石造像等代表性文物也都參展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