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沱古鎮
西沱位於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是首批國家級十大歷史文化名鎮,但由於對古鎮的歷史文化價值認識不足,加之不合理的開發建設,西沱古鎮從整體景觀到單體建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加強西沱古鎮保護刻不容緩,近十年來,石柱縣鎮人大及人大代表一直呼吁加強西沱古鎮保護,傳承傳統文化。縣人大常委會更是從多個方面推動西沱古鎮的立法保護工作。經過多年醞釀和論證,《西沱國家歷史文化名鎮保護條例》終於破繭而出。
為古鎮“貼”上“護身符”
從一項社區調查開始,到縣人大代表提出議案,再由代表議案變成正式的立法議案,立法議案又回到社區征求市民意見,再提交縣人大常委會審議並獲全票通過……筆者發現,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十七屆人大四次會議日前審議通過的《西沱國家歷史文化名鎮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每一個立法環節都與民生、民智、民意息息相關。
“該《條例》待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後實施。” 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人大常委會主任吳立培介紹說。
保護古鎮呼聲不斷
“西沱古鎮保護終於有法可依了,我倍感興奮。”縣人大代表、西沱鎮沿江社區居委會支部書記譚紅建高興地說,為了這一天,古鎮上的居民做出了很多犧牲和貢獻。
譚紅建說,和周莊、同裡、烏鎮等其他首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相比,西沱古鎮老街居民流失嚴重,很多老民居空置,雲梯街人氣低迷,嚴重影響了游客的興致。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何在?譚紅建認為,雲梯街古民居以清代和民國時期的木結構房為主,但古建築不能滿足現代生活的需要。由於對文物保護有規定,作為業主的居民沒有拆掉重建的權利,修繕能力也有限。因此,大多數居民放棄了雲梯街的住房,遷至生活方便的新區居住,對老房放棄不管,導致雲梯街60%的房屋成為危房。10年來,雲梯街倒塌的文物級房屋有:繡花樓、萬安客棧(民國時期忠石萬三縣聯防司令部)、羅家藥鋪後院、熊家宅院和同濟鹽店等建築。雖然熊家宅院在市縣民委的大力支持下得以復建,下鹽店、和成商號、二聖宮3個古建築在市縣文物部門和移民部門的關注下也得以復建,但仍然有熊福田故居、關帝廟、張飛廟等古建築面臨坍塌的境地。目前的雲梯街,已形成了古建築一邊復建、一邊繼續垮塌的怪現象,雲梯街也逐漸成為西沱鎮的貧民區。
悅崃鎮人大代表、鎮長王淑蓉原是西沱鎮分管旅游的副鎮長,她告訴筆者,雲梯街的現狀,嚴重影響了西沱古鎮的形象和居民的生活,也嚴重影響了創建文明衛生城鎮和社會的和諧穩定。她認為,《條例》的出台,使雲梯街的保護和開發以及居民的合法權益得到了明確的界定,也有利於西沱古鎮的文物保護和旅游開發,對於西沱鎮的文化、旅游和經濟社會發展具有裡程碑的意義。
多年來,由於對古鎮的歷史文化價值認識不足,以及不合理的開發建設,西沱古鎮從整體景觀到單體建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新建的盤山公路將雲梯街攔腰截為三段;許多傳統建築得不到及時維修,破損嚴重;新建建築在體量、色彩、形式等方面與老街不協調,破壞了街道景觀。雖然有國家歷史文化名鎮的“金”字招牌,但由於財政拮據,資金缺口過大,使其與烏鎮、周莊等古鎮的保護和修復工作相差甚遠。
隨著西沱經濟的快速發展,古鎮保護與建設的矛盾日益突出,加強西沱歷史文化保護工作,切實規范古鎮的開發建設已刻不容緩。
代表建議立法保護
一直以來,盡管縣政府有關部門及西沱鎮對私自進行改造、損壞歷史文物的行為采取了一次又一次的專項整治行動,但受利益驅動,一些人置古鎮保護於不顧,肆無忌憚地在保護區范圍內亂搭亂建。一些部門以不屬管理權限為由,對古鎮損害行為睜只眼閉只眼。
譚紅建代表是立法保護西沱古鎮的倡導者之一,他曾多次建議立法保護西沱古鎮,《條例》在征求意見的時候,他最關心的就是要把對傳統文化的挖掘與保護寫入《條例》。他認為,西沱鎮雲梯街集傳統商業、旅游休閒服務與居住為一體,保存了較為完整的歷史風貌,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是三峽沿江地區古場鎮的傑出代表,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理應得到長期有效的保護。
石柱縣委、縣政府對西沱古鎮保護工作高度重視,縣人大常委會更是從多個方面推動西沱古鎮的保護工作。經過多年醞釀和論證,全縣上下對制定《條例》形成了共識。
縣人大常委會民族法制工委主任秦建紅告訴筆者,《文物保護法》、《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風景名勝區條例》,以及重慶市相關法規、重慶市政府批准的《西沱國家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等均對歷史文化名鎮的保護作出了明確規定,“制定該《條例》,就是對相關法律規定的進一步細化,有利於西沱古鎮的保護和開發。”
縣人大常委會民族法制工委副主任譚太安告訴筆者,雲梯街悠久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獨特的建築風格得到了很多專家的認可,在各大學建築教材中均有相關內容。雲南省城鄉規劃設計院張輝院長稱之為“長江腹地的寶貝”,南京大學教授賀雲翱也對雲梯街贊賞有加。
“制定《條例》,切實加強對古鎮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積極引導、合理開發,協調處理好古鎮保護與地方發展的矛盾,促進西沱科學發展,既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也是民族地區人大立法工作的應有之義,更是廣大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隆文波認為,自治縣人大常委會充分運用擁有的半個立法權,加強古鎮的立法保護,將進一步促進西沱古鎮的保護和開發。
立法聽證進社區
2012年10月13日,縣人大常委會在西沱鎮沿江社區居委會辦公室召開《條例》立法聽證會,這是該縣歷史上首次將立法聽證會開進居民小區。此次聽證會的內容是《條例》修訂草案,由聽證陳述人述說古鎮缺乏專項法律保護的困惑,陳述人都是本地居民。
沿江社區居委會辦公室面積不大,20名聽證陳述人,10多名聽證會組織者,就把會場擠得滿滿的。居民老譚在會場外的過道上坐下來,他不是聽證陳述人,不能在聽證會上發言。他只是有點好奇,立法聽證會開進社區,有什麼用?
老譚告訴筆者,西沱古鎮老街居民流失嚴重,很多老民居空置,雲梯街人氣低迷,嚴重影響了游客的興致。由於沒有相關的保護法規和具體實施細則,這項工作一直陷於較為艱難境地。而同為十大歷史文化名鎮的周莊、同裡、烏鎮等古鎮,保護與開發達到高度統一,實現了保護與開發的良性循環,古建築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開發,居民收入明顯提高,並拉動了當地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7個月後,在縣十七屆人大四次會議表決通過的《條例》草案中,老譚看到,他關心的問題都有了答案。
縣人大代表陳勇認為,這樣的聽證會是“真聽真證”。
采訪中,筆者了解到,《條例》從提出到醞釀,到草案的表決通過,歷經兩年,數易其稿,由最初的五章四十七條,先後修改為五章四十一條,五章四十六條,五章五十一條,最後定為五章四十九條。這凝聚著眾多人的努力和付出。
經過充分的立法論證,《條例》被納入重慶市人大《地方立法規劃》2013年審查和批准項目。
2012年6月6日,縣人大常委會成立了起草工作領導小組,並召開了《條例》起草工作會議。
“規劃多,但不統一;投資部門多,但不統籌。建議機制要完善,部門配合要得力。”這是西沱鎮人大主席秦華祥在古鎮保護調研座談會上的發言,也是《條例》起草組多次到西沱鎮實地調研座談收集到的普遍性意見。此外,《條例》起草組也多次召開縣級相關部門座談會,廣泛聽取意見,認真查閱資料,充分借鑒外地古城(鎮)保護的立法經驗。
“西沱歷史文化名鎮范圍內的古街區、文物古跡、傳統建築、街巷風貌、古樹名木、山地特征及水系等生態環境,現在均為保護對象。”縣人大代表、西沱鎮黨委書記冉啟明很為這種全方位的保護思想和舉措感到欣慰。
2012年11月至2013年3月,縣政府常務會議、縣人大常委會主任會議、縣人大常委會會議、縣委常委會議分別對《條例》討論稿進行了審議,形成了《條例》征求意見稿,送市人大和市政府相關部門征求意見。
2013年3月13日,市人大民宗僑外委主任委員石小川一行,就《條例》的制定進行專題立法調研,並提出意見和建議。5月14日,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調研組實地考察了以雲梯街為主的西沱古鎮保護與開發情況,對《條例》的制定提出了建設性建議和意見。
2013年5月22日,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十七屆人大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了《西沱國家歷史文化名鎮保護條例》草案。“《條例》有兩個方面的亮點:一是落實了專門的保護管理機構,消除了多頭管理的現象;二是古鎮保護的經費得到了落實,規定了本級財政每年資金投入不得少於300萬元。”縣人大常委會主任吳立培說,《條例》已經提請市人大常委會審議,待市人大常委會會議批准決定後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