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臨湘發現一明代石拱橋

臨湘發現一明代石拱橋

日期:2016/12/14 12:20:19      編輯:古建築保護

    近日,臨湘市文物管理所在文物保護單位例行巡查中,在聶市鎮新發現一座明代石拱橋——“鶴仙橋”。此橋位於聶市鎮權橋村楊樹灣,由權衡明宣德年間(1439)修造。

    6月19日,記者來到了聶市鎮權橋村楊樹灣,記者看到鶴仙橋座北朝南,全長11.4米,寬2.95米,高出水面2.5米。橋面由長1米、寬0.4米的青石板層層鋪設。橋拱呈圓弧形,由長1.2米、寬0.6米的麻石築構。雖然橋歷經576年,累受洪水沖刷,至今仍保存完好。

    據臨湘市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介紹,鶴仙橋所在的楊樹灣,為明清時期聶市老街與臨湘老縣城陸城的必經之地,是臨湘茶馬古道的一個重要節點。在修橋時曾有異鳥飛來,長鳴數聲,故而始稱“鶴仙橋”。後因橋系當地權氏明代先人權平所修,加上此地又是臨湘權氏的祖居地,故又稱“權家橋”。

    據《權氏族譜》載:臨湘聶家市權衡,字岳南,生於元統元年(1333),殁於永樂十年(1412年)。“自明太祖朱元璋初征襄陽,傳檄‘凡故元世襲官家子弟,有志勤王者,復封官爵’。公義勇直前,征入參軍,所言悉如上意,初封隨營先鋒,累進有功,加封將軍,世襲應天指揮。”他和他的兒子忠於朝廷,卷入建文帝朱允炆與燕王朱棣權貴之爭。朱棣永樂登基後,他潛逃山西山陰,長達二十余年,至朱棣、朱高熾死去,朱瞻基即位後即宣德年(1439)方赦免歸湘,並於丁未(1439)年“架石”建造了“權家橋”(即鶴仙橋)。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