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年前曾因出土佛祖肉身捨利而轟動海內外的房山雲居寺雷音洞,今天又爆出驚人發現:雷音洞並非原先人們認為的藏經洞,而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佛殿。其建成時間是隋朝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距今已有1396年。早於山西五台山現存的兩座唐代佛殿。
今年5月28日,房山區政府成立房山石經及雲居寺文化研究中心。考古學泰斗、北京大學
(微博)考古系教授宿白先生,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羅炤先生等大家帶領多名學者,在雲居寺石經山雷音洞進行了測繪和調查。
經過4個月的考古研究,專家們一致認為雷音洞不是一般性質的藏經洞,而是利用自然山洞、經過精密設計、人工構建的我國現存最早的佛殿。最為難得的是,其現存95%的遺物均為初始構建之物。
雷音寺建設細節首次披露
上周末,記者踏進了這處隔絕了世間煙火的雷音洞。洞內光線稍暗,進入頓感森森冷氣襲人。壁上斑駁的石刻引人肅穆。考古專家就在這裡公布了他們對於雲居寺的最新研究進展。其中雷音洞的建築面積、構造特點和建造方式等細節,系首次向外界披露。
站在洞中央,羅炤老先生介紹說,雷音洞面積83.8平方米,呈不規則方形。洞的四壁皆為人工構建,內砌牢固的石襯牆,外鑲石經版,共141塊隋代刻經,5塊元代補刻經版,刻經19種,無殘經。“看,石經上的字跡排版多規整。顯然僧人們在刻石經之前,已對刻經的數量和字數做了精密的計算。”
盡管整個雷音洞呈不規則方形,但洞大門的軸線和佛捨利地穴的軸線以及雷音洞正壁的軸線,有嚴格的對位關系。“這說明雷音洞在營建之前,經過精密的測量。四根千佛柱的幾何中心點與佛捨利地穴的中心點重合。”羅炤說。
此外,專家介紹說,雷音洞的門、窗、柱、柱礎、地面都是按照佛殿的形制建造的。同時,現有的文獻,如:唐貞觀年間的《冥報記》、唐開元年間金仙公主塔上的題記、元朝石經山碑刻的記載和20世紀30年代的照片等,也印證了雷音洞是一座利用自然山洞、經過精密設計、人工構建的佛殿。
近萬斤佛柱“飛”上山成懸案
盡管對雷音洞做了4個月的詳細調查,但是還有不少謎團專家沒有解開。最大一樁懸案便是:雷音洞內四根巨大的千佛柱,是如何“飛”上山的?
這四根千佛柱上,共雕刻佛像1056尊。專家稱遺跡顯示,經版和四根千佛柱都是在山下預制打磨平整後再運到石經山上雕刻的。
然而問題是,四根千佛柱每根重約7000斤到8000斤。面對石經山崎岖、狹窄、陡峭的山路,古代先人是如何將四根龐然大物運至雷音洞的,考古專家們到目前也不得而知。
“即使在現代的技術條件下,除使用直升機吊上山,目前還難以想出其他的手段。”羅炤介紹說。
加固後的雷音洞將對外開放
“從雷音洞石經的性質和功能判斷,它們是實用的、展示的,不是為了密封貯藏的,因此不是人們通常所說的藏經洞。”羅炤說,綜合了幾個月來的考古研究,專家最終做出這樣的結論。
既然原本就是用來展示的,那麼未來雷音洞是否能向社會開放?對此,雲居寺文物管理部門稱,雷音洞之前曾對外開放,後因文物加固關閉。未來加固完成後,將重新對外開放,但具體完工時間尚不能確定。
與雷音洞不同,雲居寺石經山上的其他8個洞皆為封閉式,石經皆為正、背兩面雕刻,並且密封洞中,房山石經開山祖師靜琬特別留下題記:“世若有經,願勿辄開”,“世若有經,願勿出之”。
雷音洞內的石經屬於僧俗信眾信仰、修行常用,必備的經典,與日常宗教活動關系密切。而其他八個藏經洞的石經則不一樣,它們主要是按照大藏經的部類次序雕刻的,是為防止後世佛經消失而准備的,所以全部密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