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惠山古鎮的歷史淵源

惠山古鎮的歷史淵源

日期:2016/12/14 10:11:33      編輯:古建築保護
    無錫別名梁溪,簡稱錫,為吳中勝地。
    根據錫山遺址出土的石斧及居住遺址上發現的稻谷凝塊、陶杵、印紋陶片等文物證明,大約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錫山、惠山山麓已是無錫原始先民們 聚居、從事原始的水稻農耕之地;商代末年(公元前12世紀),古公亶父長子泰伯偕胞弟仲雍自陝西歧山來到荊蠻之地江南梅裡(今無錫梅村),開創了吳文化的 先河;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66年),封仲雍後人周章為吳君,開創了吳王世系,推動了江南地域經濟的發展,惠山腳下山泉溪流之畔,出現了血緣世系為主 的先祖們在這裡聚族而居的村落和家族墓地;戰國時,此地成為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地,在惠山黃公澗至龍尾陵一帶構築陸地陵道和“黃城”,治理古芙蓉湖,築黃 埠墩,後在惠山建有春申君祠,以作祭祀,成為惠山建祠之始。同時,惠山古鎮一帶也出現了成規模的墓葬區。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正式置無錫縣,開始 了無錫建城至今2205年的歷史。
    東晉孝子華寶在二泉旁華坡手築捨宅,南齊高帝蕭道成於建元三年(公元481年)賜“孝子額”,後捨宅為祠,成為惠山古祠之一。
    1500年前的南北朝時,僧人把劉宋時期司徒長史湛挺建造的“歷山草堂”改為山居“華山精捨”。南朝梁大同三年(537年),改華山精捨為惠山寺,成為 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無錫四大古剎之首,此時惠山已有小墟(集市),古鎮雛形業已形成。隋朝大業六年(610年)開鑿江南運河,自京口至余杭,途經無錫芙 蓉湖旁,緊靠古鎮東北而過,水寬10丈,可通700石舟船,在黃埠墩轉換小游船經惠山浜可直達各業興旺的惠山古鎮。此後,歷經唐、宋兩代,天下第二泉水驿 遞京城,月送百壇,供皇室貴胄享用。惠山寺院、道觀、祠廟林立,香火缭繞,鐘聲不斷,整個惠山寺院共有僧捨1048間之多,廣及現寄暢園、愚公谷一帶。尤 其是一年一度的惠山廟會及二泉茶會聞名於吳中,南船北馬會集於此,文人墨客絡繹不絕。今存的南朝大同井、隋代古運河、唐代聽松石床、天下第二泉、唐宋石經 幢、宋代金蓮橋、龍淵刻石等遺物;唐代陸羽(733~804)《惠山寺記》中關於春申君祠和華孝子祠的記載;唐代詩人張繼的詩中“春申祠宇空山顯,古柏森 森石泉水”均是佐證。元代,佛、道、儒三教同時在這裡得到進一步發展。
    惠山古鎮的祠堂建築群,至遲在元、明之間業已形成,明代無錫書畫三傑之一的浦長源有“出郭樓台三四裡,游人不得見山容”之句。
    明清時期是惠山古鎮祠堂群發展的鼎盛時期,基於惠山勝地的吸引力和當時江南社會經濟的蓬勃發展,惠山一帶寺廟、道觀等宗教建築,二泉庭園等風景名勝建 築,邵寶書院、紫陽書院、碧山吟社等書院建築,惠麓小圃、愚公谷、寄暢園、棲隱園、一梅園、黃園等山居園林等先後建成。同時,墓祠、神祠、廟祠、宗祠、先 賢祠忠節祠等祠堂建築也相繼建成。尤其是明代嘉靖年間,朝廷允許民間聯宗立廟建祠之後,無錫境內外的宗族紛紛到名泉勝地、人傑地靈的惠山一帶立廟建祠,於 是在惠山山麓和惠山浜、寺塘泾——上、下河塘兩岸及橫、直街兩側,形成了現今所見的祠堂群的基本格局。特別是古運河黃埠墩至龍頭下共1400m的惠山寺塘 泾,自古就是著名的“黃金游覽水道”,舟楫穿梭往來,燈船畫舫群集。明崇祯年間(1682-1644)張岱的《陶庵夢憶》中記述:“進橋(寶善橋)店在左 岸,店精雅,賣泉酒、水壇、花缸、宜興罐、風爐、盆盎、泥人等貨”是其舟游惠山的實描。清代康、乾兩帝先後南巡至此地達十三次之多。
    民國以來,隨著無錫民族工商業的崛起,古鎮東北端的黃埠墩、三裡橋一帶,已成為聞名全國的“米市”、“布碼頭”,無錫大米的年庫存量曾達到300億斤之 多,使無錫享有“衣被天下,食供四方”之美譽,大批的商賈巨富雲集無錫。同時,西方的工商業文明也滲透到古鎮的傳統文化之中,在古鎮中出現了行業公所、義 莊、錢莊、警署、救息會、保墓局、指路牌及駐錫會館等近代城市功能設施和社團組織。惠山古鎮得益於古運河交通之利,已是風光秀麗、商業繁榮、香火缭繞的吳 中游息之勝地和南北商貿交通之要沖。但日寇侵華期間,於1937年11月對惠山古鎮的狂轟濫炸和占領掠奪,使得寺園勝跡、祠堂建築、街區民宅損失慘重。 1949年解放前夕,據統計資料,此時的惠山古鎮建築面積10萬㎡,約420戶、2000人左右,祠堂百余處,泥人作坊及泥人店數十家。幸存的古鎮祠堂一 片荒涼,樹木稀疏,雜草叢生,十分蕭條。
    解放以來,無錫市人民政府為了保護好這批珍貴文化遺產,從大局出發,一直控制這裡的基本建設規模,傾力於錫山、惠山的文物古跡和古典園林的修復及市政建 設,在改善生活條件和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時,堅持在古鎮內不新建、不擴建大型公建、工業、民用建築,基本保存了惠山古鎮及祠堂群的歷史風貌。
    惠山古鎮及祠堂群雖歷經千余年的滄桑,仍保存著眾多的文物古跡,特別是集中分布著118處祠堂建築及部分遺址,比較完整和系統地保存著中國祠堂文化發展 的千年歷史,人文史跡豐富,寺、祠、廟、泉、店俱全,為國內外所罕見。它是中國的姓氏譜牒文化的特殊見證,對傳統的中華譜牒學及祠堂文化研究方面起著重要 作用。
    惠山古鎮及祠堂群是無錫全市歷史文化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無錫市城市總體規劃(綱要)》所確定的“大運河的風貌地帶”、“歷史傳統風貌區”和“一 城一帶一片”基本保護構架中的核心組成部分。2005年,惠山古鎮祠堂群被江蘇省列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06年6月,國務院公布“惠山鎮祠 堂”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