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申遺成功給我們帶來什麼

申遺成功給我們帶來什麼

日期:2016/12/14 18:59:58      編輯:古建築保護
申遺成功

給我們帶來什麼

本報記者 李 穎

昨日,整個鄭州市都陷入了“天地之中”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功所帶來的興奮中,人們談論著因為申遺成功而帶來的變化和將要發生的變化。

“世界文化遺產”,對於鄭州這座中西部中心城市來說,是將成為城市展示自己厚重歷史的名片,還是成為帶來經濟效益的標簽?

登封:因申遺而改變

因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地處嵩山的古建精華“變身”成為文物景區。少室山下的嵩陽書院,是我國最早的傳播儒家理學、祭祀儒家聖賢和舉行考試的書院,如今,這裡恢復了“天人合一”的古老意境;

在保護現有清代書院建築群的基礎上,嵩陽書院復原了考場、接官亭、祭祀場所等一些已毀失的重要建築,成為人們了解儒家講學、祭祀、藏書的重要文物景點,門票年收入也由原來的10多萬元增加到現在的500多萬元;

周公測景台和觀星台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觀測天象建築之一。登封市拆除了距其不遠的一個小火電廠,不惜搬遷一個村莊,使位於喧鬧集鎮的觀星台恢復了“空寂”的古代觀測天象場景;

為了維護嵩岳寺塔的原貌,塔前保留了山坡的自然走勢,而沒有修建一馬平川的廣場,就連道路正中的一棵大樹也得以保留;

登封市還將單純的文物本體保護與環境保護結合起來,讓古代建築成功“變身”為文物旅游景區,按照“不改變文物原狀及其環境、地貌”的總體原則,對8處11項古代建築進行了修繕。

申遺工作的開展,登封探索出了一條“文物保護帶動景區建設、景區反哺文物保護”的新路子,兼顧文物保護和利用,使之形成良性循環,並通過立法的形式保護文物的可持續發展。

成功:用好“金字招牌”

提出這個問題,很多人會立刻想到滾滾而來的經濟利益,這個也是事實,不少旅游景點確實依靠“世界遺產”這塊“金字招牌”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2000年,龍門石窟申遺前,每年門票收入1000多萬元,如今每年的門票收入超億元;安陽殷墟也不例外,申遺前,殷墟門票一年收入約200萬元,申遺後,一年門票收入就達千萬元。

按照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公約》規定,列入世界遺產的項目享有以下待遇:文化遺產享有戰爭豁免權,締約國雙方或多方交戰不得攻擊世界遺產;遺產可按照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獲得相應的資金支持,這也意味著登封擁有向聯合國相關機構申請無息貸款的權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無償向遺產保護地提供技術和人才支持,換言之,用世界技術和人才保護人類共同的遺產。

這些條件都將為更好地保護登封的歷史建築群提供便利,也將有力改變登封、鄭州在國際的城市形象,提高和鞏固鄭州作為歷史名城和八大古都之一的地位和知名度,促使鄭州和登封較快地發展文物和旅游業,達到人與自然、人與歷史的和諧共處。

鄭州大學旅游管理學院規劃系主任、教授龔紹方說,在慶祝申遺成功的同時,一定要冷靜看待,現在建築群還是資源,而不是成熟的旅游產品。

前路:責任大於利益

誠如鄭州市市長趙建才所說:申遺成功意味著這組建築群所承載的寶貴文化價值和我們的遺產地保護管理工作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從此由中原大地走上世界舞台。這就意味著,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能按照國際標准得到永久保護,同時登封的知名度能夠極大提高,推動當地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然而申遺成功對於當下來說,責任大於效益。”參與了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文化價值評估工作的南開大學劉暢認為,保護這些申報成功的遺產是一個巨大的任務,長遠來說它帶來的更多的是責任,如果說效益的話更在於百年以後的效益。

央視評論員周慶安認為,嵩山建築群申報成功給大家提出一個問題,在中國的世界文化申遺越來越多之後,開發和保護之間的矛盾到底應該怎樣來解決?大家普遍都有一個想法,盡可能多利用遺產打造我們的知名度,盡可能多地增加我們的旅游收入,可當兩者如果牽涉到一起的時候,我們應特別關注開發和保護之間的相關性.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