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考古人員對揚州儀征擋軍樓遺址進行探秘,記者昨獲悉,考古人員在擋軍樓遺址附近發現了一塊清代治河石碑,印證了史料中地方政府通河道保漕運的相關記載,為研究揚州儀征歷史上的政治、經濟、交通等方面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
這塊清代石碑碑長179厘米、寬71厘米、厚30厘米,底座缺失,經過對石碑的清理,考古人員發現,石碑上記錄的內容,是講述清康熙年間儀真(後改名為儀征)縣為確保運鹽船舶進入批驗鹽引所航道的暢通,對河道及兩岸進行清理整治的情況。
因具備獨特地理位置,儀征自古以來就是各種貨物運轉的重要集散地。考古人員研究發現,碑文中所疏通的河道名為裡河。裡河又稱漕河,為真州內河道,是明清時期鹽船進入批驗鹽引所的必經之路。這塊石碑碑文落款為縣、衛,說明石碑由官方镌刻,是具有行政約束力的官方石碑。這是珍貴的實物資料,印證了史料中明清兩代對河道疏通的記載事實,即儀真縣、衛不僅對河道進行定期疏通,還對河道兩岸堆積物、民眾乘舟出行及廢棄糧船進行了清理整治,並頒布相關法令,規范航道秩序,為研究儀征歷史上的政治、經濟、交通等方面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