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保護後開發 客家移民古鎮真武場
日期:2016/12/14 10:11:19   編輯:古建築保護從客家移民古鎮真武場
看古鎮的“先保護後開發”思路
真武場是西南有名的客家移民之鄉,這裡居民的祖上輩90%以上都是明清“湖廣填四川”時從湖廣、贛、閩、粵等省遷徙來的移民,至今許多老人還能講客家話。真武場位於江津城區東部近鄰,重慶外壞繞城高速公路、渝滇大道、規劃中的重慶至江津輕軌線等均在附近交匯並設有站口。綦江與長江、筍溪河與綦江也在附近交匯。真武場前臨綦江,背靠龍門槽山脈,自然風景如畫。除此之外,真武場還有眾多的歷史人文景觀。
一、真武場留下的歷史人文符號
所謂歷史人文景觀是與自然地理景觀相對而言的,歷史人文景觀是指有人為因素作用形成(構成)的景觀。人為因素主要有文化、建築等因素。歷史人文景觀可根據古今人類成就的形式分為若干類:歷史遺址、建築、城市風貌、文化風貌等。真武場的歷史人文景觀主要有:1:客家移民會館。位於真武場內。保存完好的有福建籍客家移民修建的福建會館天上宮(又叫始祖宮)、廣東廣西籍客家移民修建的廣東會館南華宮和江西籍客家移民修建的江西會館萬壽宮。三個會館呈品字形擺布場中。原場中還有湖廣會館,陝西會館等,但在“文革”中毀去,斷壁殘垣仍依稀可見。真武客家會館群,在巴渝兩地乃至西南地區都較為罕見,它是研究“客家文化”的“活化石”,2:客家移民望鄉台。明清時來真武場“插占為業”的湖廣、贛、閩、粵等省籍的客家人眾多。於是他們在場後龍門槽山脈的“寒坡嶺”上修建了望鄉台。所謂望鄉台,就是這些遠在異地他鄉的群體能在高地上為死者修建的讓其幽靈能在月夜裡登高觀看和思念千裡故鄉的廟宇式建築。這個望鄉台分為下、中、上三殿,三殿相連,下窄上寬,形成梯次。每殿占地約25平方米。有一條獨徑與下殿7級陡壁似的石梯相連,下殿大門兩側寓意為“萬德吉祥”和“萬德莊嚴”之意的“卍字窗”和“卐字窗”非常精湛,望鄉台下是一片墳茔地。站在台上,真武場和綦江河盡收眼底。3:赑屃龜群。在真武場社區,保存有完好的三個赑屃(“bixi”)石龜,每個長約2.44米,甲背寬約1.33米,高45厘米。甲背上有一條很深的凹槽,是豎神道碑的榫頭。古籍記載:赑屃是龍之九子,力大無窮,能馱三山五岳,常在江海裡興風作浪。大禹治水時,常讓它推山挖土,為治水做出了貢獻。大禹怕它惡習不改,用巨大石碑壓在它身上,碑上刻著大禹治水功績。赑屃石龜昂伸長頸,面對綦江,惟妙惟肖。4:金沙古寨。真武場附近的大東山上,有金沙古寨。古寨沿山修建有城牆、城門、炮台等。城牆城門數丈高,易守難攻。寨域呈圓形,直徑約1公裡。是嘉慶年間清廷下令為防白蓮教而修,後為清軍抗擊石達開的城堡。寨內有金華寺,殘存眾多的佛像和碑文。5: 摩崖聖旨碑。真武場附近的龍門槽入槽口的石壁上,有摩崖聖旨碑,碑文清晰,頂有“聖旨”二字,碑文褒頌了一個堅貞守節、以死抗匪的“女宗”形象。該碑因皇帝下旨而造,稱之為“聖旨碑”。
此外,真武場還有重慶市最大的殖民式建築“馬家洋房子”和吳氏公館等。重慶市規劃局在2006年公布了首批重慶市優秀近現代建築152個,江津有7個入選,而在這7個中,真武場就占5個,這5個分別是三個會館、馬家洋房子和吳氏公館。真武場綦江岸邊有黃葛古樹達46株,有的樹齡高達400多年。這些古樹多是百年前來此的客家人所栽的風水樹和思鄉樹。眾多的黃葛古樹使這裡更顯神韻,這裡不愧為黃葛樹之鄉。
明清時期特別是清代以來,本是非常蕭條的四川隨著大批移民的湧入,經濟開始復蘇,“湖廣填四川”的移民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所到之地,在若干年後經濟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移民們來的地方多是挨江近水的淺丘河谷地帶,真武場正是這樣的一個地方,很快這裡就成“十裡不同音”的客家移民之鄉。這裡富饒靈秀,長江、綦江、筍溪河均在此交匯,是當時四川商品進入貴州、貴州商品進入四川的最重要的水運航道,又是川黔驿站和商品集散地。會館林立、樓閣相望、飛槓如虹、栉比棋步、近郊隘巷,俨然蕃阜氣象,市中商業茂盛,交易頻繁,一直繁榮100多年。由於自然條件的變化,交通路線的變動及貿易地點的遷徙,特別是修通了過場公路和鐵路後,航運已停止,這裡就失去了它黃金水道的意義,“自鐵路開行以來,饒越鎮東,要道邊為僻徑,頓失過客買賣之利”。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更是給這個古鎮帶來了打擊。
二、真武古鎮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將古鎮進行一定的包裝後實施旅游開發,可為當地的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但一些地方沒有充分認識到特色古鎮的歷史文化價值,致使不少建築遺產被拆毀;或者只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將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本末倒置,對文化遺產帶來嚴重損害,使古鎮喪失原先的特色。在真武場古鎮的保護與開發上,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A:對古鎮的文化認識不足。1:沒有認識到真武場古鎮文化的特殊性和獨特性。多認為這裡只是僅與大山中因地處偏僻而在“文革”中少遭破壞的保持現代民居的一般性古街古鎮相同。而忽略了真武場是一個具有文化內涵的古鎮。這裡眾多的文化古跡,折射出的是客家文化、移民文化、宗祠文化、建築文化、江河文化等以及民風民俗的遺風。2:沒有認識到文化古鎮的開發的長遠性和綜合性。個別急功近利,巴不得馬上就對真武場實施旅游開發,這樣當地居民馬上收到效益。但自然景觀和歷史人文景觀的開發有著本質的區別,歷史人文景觀的開發有它的循序性和漸進性。超出了它的循序性和漸進性,就會造成對文化的破壞。
B:少數人對古鎮的保護感到與已無關,缺乏熱心和熱情。因而除了亂堆垃圾,污染河流等外,重要的是對根植於本土的文化進行直接或間接的損折。不文明的亂寫亂畫不同程度的污染與破壞了古建築。整個場鎮的髒、亂、差現象嚴重。一般而言,建築是古鎮的象征。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都向往現代化的生活,古民居有些地方不適應現代生活的需要。一些群眾就在古鎮中建起了頗具現代氣息的房屋,或者亂搭亂建,與古色古香的氛圍極不協調,影響了古鎮的總體效果。一些居民對老房不夠重視,任意拆建翻新,在老房上加入新的建築材料和內容,而無視它的傳統價值與意義。
C:古鎮群眾的綜合素質有待提高。民風不古、世風日下,這也非常普遍,真武古鎮也受到一定的影響。古鎮的群眾應該回歸到勤勞、純樸、熱情、守紀、誠信上來。克服“騎門攤”、愛麻將、信迷信、喜跟風、狡黠多詐的現象。
三、真武古鎮的保護與開發
現代化的推進不可避免地要遭遇對傳統破壞的矛盾。在現代化與歷史之間,如何為傳統文化尋覓一個恰當合理的位置?真武古鎮如何健康循序漸進地發展?我們認為,首先要樹立“先保護後開發”的觀念。這是針對真武場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文物古跡眾多而言的,它不僅單純只具有旅游開發價值,而還具有文物保護和研究價值。真武場的客家移民會館群(天上宮、萬壽宮、南華宮)以及望鄉台、赑屃龜群等等,還不被眾多的人認識和了解。只有先保護,到時機成熟,認識到位,經費到位,開發就是水到渠成、厚積薄發的事了。
(一)文物古跡的保護
真武場的文物古跡是古鎮的重要看點,是最為突出的人文景觀,保護迫在眉睫。但保護並不等於復古,更不等於制造“假古董”,這與文化遺產的原真性相悖,應采取各種措施保持其原真性、整體性和發展性。真武場落實了一處一人的保護責任制,落實了義務文物保護員制度。加強了防腐、防蛀,減少自然風化,禁止人為破壞。防止“好心做壞事”、建“面子工程”。真武場還對部分因年久失修的古建築確特別是會造成安全隱患的古建築,進行了修復,修舊如舊,注意了自然、歷史、人文的和諧。場內三個客家會館中都住有居民,目前遷出有一定困難。在確保民居安全的前提下,允許原住戶繼續留住,對一些安全狀況堪憂的古居在保護的前提下采取了一定的措施。
(二)對黃葛古樹和水資源保護
真武古鎮內有46株非常古老的黃葛樹。這些古樹多在綦江河岸邊,掩映著這個古老的集鎮。古樹之多,實為罕見,堪稱巴蜀黃葛樹之鄉,成為古鎮的又一道風景。真武場對每一株古樹都掛牌上戶,落實到人,實行保護。真武場還是全國有名的綦河廣柑和錦橙的發源地,重慶市柑桔研究所的實驗基地也在此。保護柑桔母本,可為將來建柑桔博物館打下基礎。真武古渡口見證了這裡早年繁榮的景象。水體保護與整治已成為真武古鎮發展的迫切需要。總之,要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方針,開展以保護古建風貌和改善民居生活質量為目的環境綜合整合工作。
(三)在新農村建設中激發群眾對古鎮保護的參與性
真武場現在的建制屬於江津區支坪街道辦事處真武場社區。2006年,真武場社區被重慶市確定為新農村建設推進村之一。抓住這一發展機遇,利用政策上的優惠,針對真武場是古鎮的這一具體情況,在制定“真武場新農村建設實施方案”中,特別制定了《真武場歷史街區保護規劃》,明確了保護的指導思想,保護的重點以及分級保護的具體措施等等。在新農村的建設中,充分調動起群眾保護古鎮的積極性,讓群眾在日常生活中自覺地維護真武場古風古韻的風貌,使古鎮的意蘊與文脈真正延續下去。
(四)為開發作好各種准備
因為有了最先的保護,真武場才留下了這麼多的古跡。在巴蜀鄉鎮中,現存的會館之多,是西面第二,重慶第一。其他的諸如赑屃龜群、殖民式建築、古樹、古渡口等都是罕有的。客家移民古鎮真武場的開發,當前應以量力而行、盡力而為為主。現在已做了適可的工作,主要在以下方面:一是突出自身特色,大力發掘一些創造於民間,傳承於社會,並世代延續承襲的民俗風情,因為它們是反映古鎮歷史、體現古鎮生活和傳統文化最形象最直觀的窗口。組建了能表現真武古鎮風情的文藝表演隊等,以增強古鎮的活力,二是深挖歷史文化內涵,充分利用媒體、網絡和宣傳小冊子,宣傳古鎮風光和資源環境。撰寫以真武場為題的紀事散文等,介紹“湖廣填四川”的歷史,介紹客家文化、宗祠文化知識,形成尋根問祖的民間風尚。使真武場形成一條歷史文化走廊,同時更好地傳播古鎮保護意識。三要在真武場古鎮保護外的龍井、沙沱、檬子、菜壩等村,依靠政策,進行退耕還林,大面積種植特色柑橘等,打造生態休閒農莊,發展體驗經濟,使之形成與真武場古鎮相輝映的生態人文景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