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深圳古建築在城市擴張中岌岌可危

深圳古建築在城市擴張中岌岌可危

日期:2016/12/14 10:03:11      編輯:古建築保護
    深圳文化底蘊深厚,文化遺產豐富,擁有1000多年的城市發展史。
    然而,近年來,深圳文化遺產保護現狀不容樂觀:1979年之前深圳擁有古建築20多萬間,隨著大規模的城市建設,目前僅存約8萬間。據1984年統計,深圳擁有1300個至1500個蘊含歷史文化遺存的自然村,但目前已消失了1/3。深圳也成為專家眼中“歷史文化遺產破壞程度”超過全國平均值的城市。 
    歷史
    文化遺產資源豐富 

    深圳歷史文化遺產豐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深圳有三部縣志,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每個縣市一至兩部地方志);其次,全國市縣古墓葬古遺址的平均約為100處,而目前深圳市已知的古墓葬古遺址(唐宋以前)有300處以上;第三,全國各地古建築民居現存很少,但在深圳就有1500多座,平均每10個村莊就有近8個保存完整的古建築。
    專家分析,從歷史和考古學研究的角度來看,深圳文化傳統分為本地文化和外來文化兩部分。本地文化從地域上包括惠州大部分區域,當時被稱為寶安縣,受本地文化影響的現存歷史建築在這一帶最多,現存的個體、類型、風格、式樣也各有特色;外來文化主要包括廣府和客家文化,廣州是廣府的中心地,客家的中心地是梅州,這兩個來源也在此逐漸形成了不同風格的歷史建築。
    根據深圳市兩次大規模文物普查的統計數據表明,深圳已知的地上、地下文物共有1792處,包括古遺址和古遺物采集點107處,各類古建築1685處;已公布各級文物保護單位150處,不可移動文物點34處,包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10處,深圳市文物保護單位32處。
    據記者調查,深圳最有特色的傳統建築有:深圳龍崗的客家圍屋,僅一種類型就達300處以上,有些客家圍屋每座達到5000平方米以上;深圳現存550余座清代、民國時期的碉樓,其中,觀瀾就有114座,是深圳市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碉樓群,位於南澳西沖沙崗的古碉樓建於清嘉慶以前,是目前有據可考、建得最早的碉樓。此外,大鵬所城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鵬城村2003年也被國家有關部門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現狀
    古建築淪為“消失的文物” 

    古建築是一座城市的記憶,是城市歷史的見證者,承載著這座城市的文化積澱。然而,大規模的城市建設,使深圳古建築從改革開放初期至上世紀90年代,毀掉了10萬間以上。如今,深圳的一些古建築正成為“消失的文物”。
    龍崗區有一座建於上世紀20年代的私塾建築——蘭著學校,是深圳市現存最早使用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建築。該建築由作為主體的西式兩層小洋樓,以及形似碉堡的五層樓兩部分組成,既涵蓋了古希臘、古羅馬、巴洛克等西方建築風格,又凸顯出中國建築的本土風格。2004年,由於城市改造,蘭著學校被列入拆除單位,雖然是區級文物保護單位,但經過有關政府部門決定,撤銷了蘭著學校文物保護單位的稱號,2007年,學校建築被夷為平地。這座被專家認為“在中國炮樓中都難得一見的造型美觀、形制獨特”的獨特建築,如今只能從書上一睹其往日容顏。
    無獨有偶,位於寶安區新安街道上合社區,被列為深圳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雲野書室”,因舊村改造也在2007年被拆除,並成為深圳市未經政府部門批准而私自拆除的文物的“第一例”。
    位於龍崗區、擁有200年歷史的“涼帽村”,是清代嶺南客家民居風格古村落,深圳市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涼帽編織技藝”便誕生於此。而日前公布的“甘李路改造工程”項目將該村列入拆遷范圍,拆除時間限制在2009年5月6日至2010年5月7日之間。雖然“涼帽編織技藝”在該村已中斷了20多年,村民們也已搬入涼帽新村,但涼帽舊村是文化項目的依托,拆除了涼帽村,傳統技藝便將失去了存在根基。
    面對如此的“拆遷、規劃和整改”,讓長期致力於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專家們痛心疾首,卻又無可奈何。
    “我們常常是在重新認識到這些文物價值的時候,才發現這些文物已毀之殆盡,到後來再進行重修,不但耗費巨資,而且也難以真正復原。”某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文物保護專家說,如果城市發展只考慮GDP的增長,而忽略歷史文化的傳承,無疑是一種短視。如果文化遺產沒了,城市就失去了特色,沒有了根。
    思考
    傳統建築文化生態亟待保護 

    面對古建築等傳統文化遺產屢遭破壞,有關專家分析主要原因在於:國內並沒有將建築學、考古學、歷史學這些獨立的學科綜合起來,現在的建築歷史專業偏重於建築,而不是歷史學,這樣不利於古建築研究領域文物保護意識的建立;其次,古建築等歷史文物的保護需要強大的經濟基礎作為後盾,深圳是經濟發達城市,但文物保護經費的卻捉襟見肘;第三,文物保護與城市建設之間的矛盾,直接體現在文物保護部門和建設部門的激烈矛盾上,近10年來,深圳沒有批准一處新增的文物保護單位,只升級了個別的文物保護單位。此外,文物保護還需行之有效的法規和政策保障,我國已經頒布施行涉及文物保護的法律、法規、部門規章和規范性文件超過400個,法律體系雖然形成,但是這些法律指導性規定多,剛性規定少,操作性不強,一些地方保護條例的制定,甚至忽略了本級人大的批准監督。
    在城市化的浪潮中,中央、地方政府應加大對古建築等文物的保護力度,並在民間形成良好的保護氛圍,而對於城市發展進程中對古建築造成的不可逆轉的破壞,文物保護專家們希望能對文物進行有條件的分層次保護:第一,原物保護,保留原有建築物的形態;第二,原物異地保護(遷移);第三,局部構建的保護,將建築物的雕梁畫棟留存下來;第四,攝影、攝像的保護,如果必須拆遷,也應及時留下影像資料;第五,數據的保護,留下相關古建築的史料記載等;第六,做文字記錄的保護,至少讓古建築等文物留下名稱或出處。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