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發現古墓報告文物部門
該墓葬位於永嘉瓯北珠岙村東南方向的一座山坡上。半山坡坍塌,露出大片黃泥土,幾日的雨水浸泡,泥土略顯松軟,山體還有鏟車挖過的痕跡。古墓在東北角,上方種了一片茶樹。
山坡下面是拆遷後留下的廢墟,村民說這裡將建近6萬平方米的工業園區。四五天前,市民曹先生前往此處收購鋼筋。因為經常協助有關部門參與文物挖掘工作,曹先生看到裸露的山體總會上去瞄一眼,結果意外發現了露在外面的墓磚。憑借幾年來對考古的了解,他覺得墓葬年代久遠,就向永嘉文物部門反映。
當地老一輩流傳村裡有個“朱探花”
截至昨天,古墓挖掘工作基本結束。墓葬為單人磚室墓,長約3.5米,寬約1米,最高處達1.2米。出土十余件物品,有筆洗、陶案、水盂、瓷碗等。此外,墓室磚壁上刻有圖文,至於圖文代表什麼,還需進一步研究。
永嘉縣博物館館長、副研究員潘浩介紹,從陪葬品來看,應為東漢(公元25年~220年)到三國時期(220年~280年)的古墓。那個時期的陪葬品多數為陶制器物,且那時沒有夫妻合葬的說法,均為單人下葬。從規模來看,應當為普通人家,而墓主陪葬的筆洗、陶案、水盂均是文房用具,潘浩猜測墓主可能是“讀書人”。
昨天中午,珠岙村八旬老人鄭定興執意爬上山坡一看究竟。他說,老一輩流傳,村裡曾有個“朱探花”,周邊山上曾建有他的花園、祠堂等,但他葬在哪裡一直不知。據了解,探花是南宋才有的稱謂,與古墓時間不符。
古墓墓主究竟是誰?潘浩表示,這點較難考證。
將對瓯北“工業園區”進行勘探
此次發現古墓的山,因墳墓比較多被村民稱為“老墳山”。另據了解,10余年前,珠岙村建童裝城時,曾有部門進行勘探,發現有六朝時期的古墓。在如今村民說的近6萬平方米的工業園區紅線范圍內,也發現了遺址。此次發掘的古墓又是東漢到三國時期,與東瓯王城有關記載時間接近。
珠岙村與東瓯王城遺址有沒有關系?記者搜索“珠岙村”,發現百度百科詞條中注明,有專家學者認為,自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建立東瓯王國至公元323年東晉王朝置永嘉郡城於瓯江南岸的近800年間,瓯北一直是東瓯王城、東瓯鄉、永寧縣治的所在地。甚至有學者研究,東瓯王城和永寧縣治均設在瓯江北岸今珠岙村、花岙至清水埠一帶。
對此,潘浩介紹,東瓯王城遺址具體位置一直未能確定,相關記載也都是一家之言。但珠岙村古墓發掘相關信息已報省文物局,有關專家也已到現場查看過。接下來,他們將對工業園區紅線范圍內進行考古勘探,對古墓進行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