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佳山民居發現大量帶字與圖案的布瓦
日期:2016/12/14 12:24:42   編輯:古建築保護夕佳山民居房上書寫有文字的布瓦
近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夕佳山民居在進行整體維修施工過程中發現了大量帶文字與圖案的布瓦,為研究民居的維修歷史與文化內涵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其所發現的帶文字與圖案的布瓦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布瓦上書寫文字。又分為墨書與刻畫書寫兩種。墨書是以墨汁采用毛筆書寫,每匹布瓦上一個文字,分別書寫在布瓦的背面,所采集到的文字有:宜、考、更等。文字為楷書字體,字徑10厘米;而刻畫書寫的文字則是在燒制前所為,即在布瓦泥坯上用竹簽之類的硬物作筆,在布瓦的內則書寫,所采集到的文字均為豎排右讀,字徑3厘米左右,文字有:“西家山黃記甲子年同治三年”、“同治甲子年匠士王”以及制作者記錄所燒制布瓦數量的記數符號等。二類是在布瓦上繪畫圖案。也分為采用墨汁繪畫和手工刻痕繪畫兩種。其以墨汁繪畫者,大多是在布瓦背面繪畫稜形圖案和盛開的菊花圖案(意為富足有余);而手工刻痕繪畫也是在布瓦未燒制前所為,其圖案大多是繪畫菊花之類的圖紋。
在民居的布瓦上書寫與繪畫圖案是少見,只有大戶人家才能為,也是設計者匠心獨運的傑作。據知,當年民居的設計者在房屋的接水布瓦下面增施一層布瓦,其作用在於起防風防沙的目的,但並不美觀,為了美觀才別具一格地在其上面作畫與書寫文字。據知情者講,昔日布瓦上所書寫的內容大多是“四書五經”中的文字,是黃氏家族教育小孩讀書的啟蒙教材,目的是抬頭便可讀書識字,也是民間所謂讀“望天書”的出處與由來。由於在布瓦上書寫文字需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且又不耐久,後來才改為繪畫成較為簡單的“稜形圖案”布瓦作裝飾。
夕佳山民居始建於明萬歷四十年(公元1612年),素有民間建築活化石之美譽,是川南書香世第的黃氏鄉紳所建造。民居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悠久的建築歷史,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底蘊,精雕細琢的傳統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