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走近海昏侯墓 考古不只是挖寶

走近海昏侯墓 考古不只是挖寶

日期:2016/12/14 12:10:55      編輯:古建築保護

走近海昏侯墓,考古不只是挖寶

走近海昏侯墓,考古不只是挖寶

楊軍在演講現場。右上圖為海昏侯墓出土的部分文物。 

    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前不久毫無懸念地被評為2015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有人認為,這是一個堪比金字塔的驚世發現。日前,海昏侯墓考古隊領隊、第一個進入海昏侯墓的科研人員楊軍來到“一席演講”,講述了海昏侯墓考古發掘中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演講楊軍

    整理 本報記者 徐蓓
 
    還沒下到一半 撲鼻而來一陣陣香味

    2011年3月23日一大早,江西電視台新聞熱線接到電話,說村民在南昌郊區墎墩山發現古墓被盜。電視台立即跟我們考古部門聯系。

    當天下午,我剛剛出差回來,正在家裡給老婆孩子做飯。考古所原所長樊長生的電話就來了,他說我們現在都在外面,你去看一下。我說我也剛剛回來,是不是明天去。所長跟我強調,他說這個地方在新建縣的鐵河。

    他說了這句話之後,我馬上反應過來——鐵河這個地方有很多漢墓,這一帶很可能是文獻記載的海昏侯昌邑王曾經待過的地方。聽他這麼一說,我馬上朝口袋裡一看,還有200塊錢,差不多夠打車了,於是放下東西就出了門。

    我們一路趕過去,到達被盜現場已經是凌晨2點多鐘,我一看計價器:270元,趕緊向當地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借了70塊錢,付了出租車費。

    一到山上,只見高大的覆斗形封土上,有被盜墓賊挖出來厚厚的三四十公分的墓坑椁木、白膏泥,還有木炭。我當時就判斷這是一個漢代高等級的貴族墓。

    到了第二天天亮的時候,我們一看這個盜洞,深不見底,14.8米。當地老百姓拿來打井的繩子,捆在我身上,下去勘探,但我發現這樣不行——太深了,頭都是暈的。他們又把打井的辘轳車拿過來,我就坐在吊籃裡慢慢地從盜洞下去。

    還沒有下到一半的時候,撲鼻而來一陣陣香味。干考古的都知道,兩千多年前的墓葬一般是沒有異味的,只有明清時期晚近的墓葬才會有一種比較難聞的味道。所以我就覺得這個墓不一般,肯定有名堂。

    長江以南發現的第一座 有真車馬陪葬坑的墓葬

    海昏侯墓在鄱陽湖的腹心地帶,周圍是一個生態保護區。它離南昌市區大約60公裡,開車不到一個小時。

    經過5年的考古工作,現在大量的證據鏈已經出來了,證明墓主人就是第一代海昏侯劉賀。劉賀的爺爺是漢武大帝劉徹,他的奶奶是傾國傾城的李夫人。章子怡在電影裡唱的“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就是指李夫人。

    劉賀6歲繼承昌邑王位,19歲莫名其妙地被霍光扶上了皇帝的寶座,但只當了27天皇帝,霍光覺得駕馭不了他,就把劉賀廢成了平民,讓他回到他的昌邑老家。雖然變成平民,但是“故王家財皆予賀”,就是所有屬於昌邑王的東西還是讓他繼承。10年之後,漢宣帝發現劉賀沒有復辟之心,念及骨肉至親,把他重新改封到鄱陽湖這個地方當海昏侯。但是宣帝有兩個要求:第一,必須離開最富裕的山東,到相對比較偏僻落後的南方;第二,永遠不得回長安去“奉宗廟朝聘之禮”,就是不讓他回長安祭祀爺爺和奶奶。

    海昏侯的都邑叫紫金城,就是他生活的地方。他死了之後被埋在都邑的旁邊。都邑占地3.6平方公裡,整個海昏侯國是5-7平方公裡。

    海昏侯墓園的牆周長868米,占地4.6萬平方米。整個墓園是以海昏侯和侯夫人墓為中心,周圍有7個袱葬墓(陪葬墓),還有一條外藏坑。有北門、東門,門外有雙阙。裡面還有大量的祭祀的建築基址,包括排水和道路遺存。

    外藏坑是屬於真車馬陪葬坑。這是我們長江以南發現的第一座有真車馬陪葬坑的墓葬。這裡面有高等級的安車5輛,一輛車4匹馬,一共20匹馬。出土了大量的金銀、包金、鎏金的車馬器。

    為什麼海昏侯墓裡 有這麼多寶貝

    從西漢的帝陵、諸侯王陵來說,一個墓園裡除了墓主人是男性,其他一般都是女性,這才組成了一家人。但有個陪葬墓裡發現了一把劍,有專家指出,劍一般都是男人佩戴的,也就是說這裡的其他墓葬不一定是女人,那就和諸侯王陵、帝陵的情況不同了。這個棺木現在已經送進實驗室,我們希望把棺蓋打開,能夠發現證明墓主身份的材料。如果是男性的話,這很可能是劉賀那兩個沒有繼位的未成年的兒子。

    海昏侯劉賀死之後,他的爵位要傳給下一代,就要給朝廷寫奏疏。但奏疏還沒有送到皇帝手上,他的第一個兒子就死了,只好換第二個兒子。給朝廷的奏疏交到了漢宣帝的手上後,沒等漢宣帝批示,這個兒子又莫名其妙地死了。在這種情況下,朝廷裡就有大臣議論:“你看這個劉賀,活著的時候做了多少壞事,老天都不讓他有繼承人。”史書上寫的“天亡昌邑王族”就是這個意思。後來宣帝就采納了大臣的意見,在劉賀死之後把海昏侯國除國十年。直到元帝時才恢復劉賀的第三個兒子劉代宗為第二代海昏侯。

    劉賀死後被除國,他所有的東西後代是不能夠享用的,也不能夠留在世上。怎麼辦?主持葬禮的官員采用了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把所有屬於昌邑王的、海昏侯的東西全部埋進了他的墳墓。所以,海昏侯墓裡面的文物不僅有劉賀自己的,還有他父親、他奶奶賞賜的。海昏侯墓裡出土了這麼豐富的隨葬品,跟這段歷史是有關系的。

    古今盜墓賊都曾“光顧” 為何卻“一無所獲”

    海昏侯墓的主墓葬有400平方米,呈甲字形。

    主椁室分為東室和西室,東西室之間被隔牆分開,中間有一個門道相通,而且東西室的南面有門和窗。西室是堂,就是我們所說的廳堂,東室是室,是他的臥室。他的主棺就放在東室的東北面。

    這完全是一種居室化的結構,就是他在紫金城裡住的房子的微縮版,漢代人“事死如事生”,按照自己活著時候的住宅建造了地下宮殿。

    現代的盜墓賊把盜洞打在中間,不能說他的水平不高。因為根據西漢帝陵和諸侯王陵的已有材料,一般墓葬的主棺是放在中間的。盜墓賊沒有想到海昏侯封邑在這裡,最後也死在這裡,他是完全按照自己生前的住宅來營造地下宮殿的,所以他的棺放在東北面。

    盜墓賊把盜洞打在中間沒盜到東西,認為東西還在下面,於是又把椁底板打穿了兩層,可還是一無所獲。

    古代的盜墓賊也曾光顧這裡。五代的時候他們就盜了這個墓,但是不敢進去就放棄了。為什麼?因為海昏侯下葬後的300年左右,整個鄱陽湖地區發生了一次大地震,這場地震把整個墓室震塌了,我們在墓室的底板上看到青銅器壓下去的痕跡,可想而知當時那場地震的強度有多大。到了南朝劉宋的時候,因為地質變遷,鄱陽湖水發生了一次南侵的過程,地下水位上升,把整個海昏侯墓淹沒了。那些漆木器、竹簡泡在水裡,與氧氣隔絕了,所以能夠流傳到今天,如果沒有水,這些東西是保存不下來的。

    古代不具備水下盜墓的技術,所以盜墓賊進去了也沒辦法,只好放棄。當時他們是把盜洞打在西北角的衣笥庫,也就是放衣服的地方。古代盜賊是不要衣服的,因為衣服不值錢,可其他地方又進不去,一氣之下,他們把整個放衣服的箱子砸碎在盜洞裡。

    我們現在的考古人員還真要感謝五代的盜墓賊,因為他們沒有把箱子拿走,所以就在箱子上面發現了“昌邑九年造”的文字。從那時開始,我們知道這個墓葬確確實實是海昏侯的墓,原先我們一直叫墎墩漢墓,是以考古學的最小地名命名的,從那時起改叫海昏侯墓,一直叫到現在。

    可能有失傳1800年的 《齊論語》

    主棺是兩重棺,在內棺裡面我們能清晰地看到海昏侯遺骸的痕跡。

    頭部用一個漆面罩蓋著;胸部整齊排列大小不等的玉璧;腰部有書刀,有玉具劍,有配飾,還發現了有劉賀名字的一枚私印。在他的遺骸下面是金縷琉璃席,秦漢之後,琉璃的制作技術一直掌握在皇室手中,民間是看不到的。琉璃席下面有100塊金餅,5枚一組,總共20組。

    我們發現了墓主人的牙齒,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發現。因為有了牙齒,就可以知道墓主人的年齡,平時喜歡吃什麼樣的食物,有什麼樣的病,還可以做DNA的測序。現在我們國家劉姓DNA資料還是蠻齊全的,但是這些DNA資料裡,搞不清楚哪一個是劉邦和漢武帝傳下來的皇室血統。有了海昏侯的牙齒就可以實現了,他是正宗的皇室成員,漢武帝的嫡親孫子。而且通過他的DNA測序,可以恢復他的形象,這對學術研究有非常重大的價值。

    海昏侯墓一共出土了10000件(套)文物。首先是竹簡,共5000多枚。海昏侯生前讀的書或者喜歡的書都被埋進了這個墳墓。從目前來看,有《論語》《史記》《醫經》,還有《孝經》《醫書》《日書》,包括築墓的賦。

    其中最重要的發現是《論語》。《論語》在古代有三個版本,《古論語》《魯論語》和《齊論語》。現在我們經常讀到的《論語》是西漢末年的安昌侯張禹把《魯論語》和《齊論語》綜合後的版本,但是《齊論語》到漢魏的時候就失傳了。《齊論語》和《魯論語》《古論語》最大的區別是多了兩篇,一篇叫《知道篇》,一篇叫《問王篇》。海昏侯墓裡就發現了《知道篇》,如果真正釋讀出來這就是失傳1800年的《齊論語》,那在整個中國學術界乃至世界學術界都是一個非常重大的發現。

    數隨葬的錢幣 他數了整整半年

    海昏侯墓目前出土的金器有478件,重達115公斤。海昏侯為什麼會有這麼多金子?

    馬蹄金和麟趾金相當於我們現在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紀念幣。相傳漢武帝祭天時看到了麒麟、金馬和黃金,認為這是一個吉兆,就要求把天下的黃金做成馬蹄和麟趾狀頒賜給諸侯王。劉賀的爸爸劉髆,是漢武帝和李夫人最喜歡的孩子,所以漢武帝頒賜了很多馬蹄金和麟趾金給劉髆,最後這些金子都傳給了劉賀。

    金餅和金板是具有儲藏價值的硬通貨。平時是不能用的,平時使用的是五铢錢,有大宗貿易和跟西域進行交易的時候才用金餅和金板。

    金餅還有一個用處,和酎金制有關。酎是一種酒,“正月釀,八月十五乃成”。八月十五皇帝祭太廟,所有的諸侯王要助祭。怎麼助祭?就要進獻黃金。這個黃金如果短斤缺兩、成色不足,王要削縣,侯要除國,所以酎金制是中央集權的王朝皇帝控制地方諸侯王勢力的一個手段。

    在這種情況下,劉賀就准備了大量的黃金,在黃金上面寫了“臣賀酎黃金一斤”的字樣。為什麼他的黃金沒有助祭出去,獻給皇帝呢?這跟劉賀在鄱陽湖邊和豫章郡太守孫萬世的一次交談有關。

    太守孫萬世問劉賀:當時你也太傻了,大將軍剝奪你的皇帝位,你為什麼不斬殺他呢?劉賀說:“然,失也。”意思是,是這樣的,當時我沒有經驗,失去機會了。孫萬世又跟他說:你在這裡列侯當不久的,以後要升,變成豫章王。劉賀做夢都想哪一天宣帝大發慈悲,讓他重新恢復到諸侯王的身份,他就可以回到長安祭祖,改變他的政治待遇。但是他與孫萬世的交談被揚州刺史報告給了宣帝。宣帝一怒之下把他的四千戶封邑削了三千戶,變成了一千戶的小侯。這個打擊對劉賀非常大,導致他34歲就郁悶而終。這些沒有獻出去的黃金也就全部埋進了他的墓葬。

    我們一位考古隊員數隨葬的錢幣,數了整整半年。他跟我說很累,我說你不累,你提早過上了數錢數到手抽筋的日子。他的成果不小,居然數出來了以“千文為一貫”的貨幣計量單位。以1000文銅錢為一貫的校量制度,按照史料文獻記載最早可追溯到宋代,如果這次能得到證明的話,就把整個貨幣計量單位提前到了西漢。

    運用現代科技 帶著氧氣包考古

    我們這次發掘,對周圍進行了大面積的考古調查和鑽探,制訂了詳細的頂層設計,嚴格按照技術路線圖執行,大量采用套箱提取的方法,有效地保護了脆弱文物和埋藏關系復雜的文物。提取出來的文物先進行應急保護,然後再進入文物保護工作用房進行專門的保護。在發掘中對墓壁進行加固,為後期展示做准備。

    我們還大量使用了三維掃描、三維測繪、高光譜、X光成像、延時攝影、航拍等技術,特別是使用了航天工業中的低氧氣調鏈技術。

    一旦發現有機質的文物,包括屍體或者紡織品,就會放進低氧艙,延緩氧化的破壞,考古人員會帶著氧氣包在裡面進行工作。這是我們中國在考古上首次使用這樣的現代科技。

    所有這些工作,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最大限度地保護文物、最大限度地提取文物蘊藏的信息。

    我們這個團隊最多的時候有100多人,從70多歲的專家組組長,到90後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可能我們這輩子都會和海昏侯朝夕相伴,因為海昏侯墓的信息量太大了,不是幾年能做完的,要幾十年,甚至兩代人才能夠完成這個任務。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