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宅雖已荒廢 門窗仍遭賊惦記
日期:2016/12/14 10:11:19   編輯:古建築保護三江古民宅群盼“老有所養”
它們尚不屬於國家政府文物保護范圍,民間保護力量又太過薄弱
在三江鎮,散落在各個自然村中的民宅總面積將近21萬平方米。而以徐羅村蘇家、後萬村萬家、南街村蔡家的古宅最為集中,大約占地2萬平方米。究竟這其中有多少老宅已經引起相關部門重視?古宅的保護情況又如何?記者昨日對此進行了進一步調查。
記者 陳詩蕾 實習生 鄭敏惠
三江古宅 明清建築居多
綠樹芳草,碧水如鏡,街巷潔淨,錯落的明、清古建築群,無不展示出三江古鎮的文化底蘊。記者了解到,在即將收尾的第三次國家文物普查中,南昌縣文保部門對古宅的調查以後萬村最為詳盡,因此記者只能借此略窺一角。
據南昌縣三江鎮文化站站長吳來源介紹,目前前、後萬村的現存古建築最早為明崇祯年建造,晚至民國初年,延續四百余年。61幢古建築中,20幢明朝房屋的明代建築風格明顯,典拱形穿斗挑沿,木柱墩雕垂蓮瓣;38幢清代建築則因建成年份的不同而各有其特色,反映了清代各個時期的建築風格。
這些清代民宅建築結構特點大都沿襲明代建築風格,“穿斗式,無挑沿,雕飾多作雲虎狀,柱基一般為石鼓座,廳堂房室,布局緊湊,適用性強,閉間少。”正是這些特點,顯得古宅更有歷史遺韻。
後萬古村 四成老宅閒置
在總人口1200多人的後萬村,像樣的清朝古建築住宅共有61座,這其中有四成的民宅因為外出打工或其他原因被閒置。與此同時,由於後萬村多數老宅窗戶雕工精細,具有一定的文物價值,致使後萬村盜竊案件連連發生。
後萬村的萬主任告訴記者,除了防范前來偷盜的違法犯罪分子,讓村子的古建築得到應有的保護,更重的擔子是如何去維護這些已經搖搖欲墜的“寶貝”。
為了進一步保護好這些文物古跡,後萬村在1990年已經向省市遞交了文物遺產保護的書面申請。20年之久,文件卻遲遲未下達。
文物普查 評級仍在進行
一邊是仍在經受風吹雨淋的老宅,一邊是古鎮人對老宅竭力維護的迫切之心。古老而精致的三江古宅何時能得到應有的保護?
記者了解到,對古宅古建築申報成為文化保護單位,需要專家對建築物進行現場考察,從該建築的歷史沿革、建築風格、藝術特色、歷史價值、考古價值、學術價值等多方面進行認真細致的考察,才能初步對該建築申報文物保護單位的級別進行判斷。
“這就好比一座名人故居,要申報成為文化保護單位,首先要考察該歷史名人在中國政治、軍事、歷史、藝術等方面是否有重要建樹,該建築是否是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地,有何重要意義,其次要從該建築的建築面積,建築形式,建築風格等方面進行評估,從它的建築技術考證其藝術價值,向區縣級、地市級、省級、國家級文物主管部門逐級申報,最終才能確定其成為相應級別的文物保護單位。”江西省文物建築保護中心王季華主任如是說。
散落民間文物保護難上加難
相對於已被列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村)的三江鎮前、後萬村,其他散落在民間的古宅,保護更是難上加難。吳站長告訴記者,他們曾經為了搶救一處萬氏“九爺”老宅,向省裡申請過50萬的專項資金進行搶救性保護。一位曾經在劉文彩大院做過修護工作的專家在面對“九爺”老宅時,也不禁感歎這處屋宅的規模宏大,工藝精細。但這筆資金,對於這所老宅,也僅僅只是杯水車薪。
我國現存有不少文化歷史遺產,既還沒經過審批,因此也就不屬於國家政府文物保護范圍;而單靠民間保護力量又太過薄弱,不僅沒有專業知識,也沒有充足資金。省文物建築保護中心的王季華主任告訴記者,一般來說,如果發現了十分重要的歷史文化古跡出現損毀,急需修復,可及時向文物主管部門進行申報,申請專項文物保護資金,對文物進行搶救性的保護維修,使這個文化遺產得以傳承下來。
“嚴格意義上說,傳統古建築,全民都有責任去保護它,”王季華說道,“因為搶救和保護祖國的文化和遺產,人人都有責任,哪怕盡一份力,讓它損毀少一些,時間保存得更久一些,也都能夠讓更多的後人,看到歷史曾經的燦爛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