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沙子”古韻

“沙子”古韻

日期:2016/12/14 10:09:00      編輯:古建築保護
古街中高達七層的當鋪樓。
古街中高達七層的當鋪樓。
      一條清清的茶江從恭城瑤族自治縣的深山茶叢中向西漾去,與平樂縣的榕津河在沙子鎮相擁匯流。沙子鎮,平樂縣的“北大門”。因唐朝驿道從這裡經過,茶江水道交通便利,成為連接湘桂粵、溝通桂北與桂中的交通樞紐,也成了南來北往商賈雲集的地方。     “沙子是個好地方,巍山底下起學堂,三彎九塘十八巷,街頭街尾樹牌坊。”這首打油詩把昔日的沙子古鎮描繪得惟妙惟肖。鎮裡街型結構素有“三灣九塘十八巷”之說。因年代悠久,如今“三灣九塘”已經消失,只遺下“十八巷”供人懷古。     一條大青石鋪成的石板街,長1.8公裡,寬約3米。街道中間由大小相當的長方石板橫向鋪設,兩邊則由條形石板縱向鋪設,形成石碑街的“主道單元”。主道再分別向兩旁擴展,形成“路肩單元”。     街道兩排400多幢古民居鋪面一間挨著一間,青磚黛瓦,飛檐畫棟,錯落有致。一層作鋪面,二層閣樓住人。一些老鋪面牆壁上,還留有字跡清晰的“大藥房”、“理發店”和古商號名稱字樣。     古街濱臨茶江,沿江街道每一個單元都有一道用於防洪、防盜的拱形閘門,閘門下有石梯通向碼頭。古時,茶江水運發達,當地商船由水路入桂江,再由桂江運載到梧州、廣州乃至出海口。同時,又把廣東的食鹽、布匹和各種小商品運回沙子鎮,再由陸路轉運湖南等地。特殊的交通和地理位置,使當年的沙子古鎮商賈雲集,很是繁華。     石板街上享有“廣西第一當鋪”美譽的老當鋪樓高7層,是古鎮繁華的見證。據介紹,該樓建於清光緒年間,由一名法國傳教士出資興建。外牆青磚,內部木質。建築風格中西合璧,在古鎮眾多建築物中如鶴立雞群,成為沙子古街的標志性建築。     古鎮西南郊,有一座氣勢雄渾的石拱橋。古橋飛架東西,橫跨茶江支流。全長30米,高7米,寬4.2米。橋體有一大兩小三拱,大拱跨度達6.1米。橋面兩側護欄各由5根石柱和4塊屏風石板鑲嵌而成。石柱頂端雕有8只栩栩如生、造型各異的石獅,當地人稱之為獅子橋。橋欄鑲嵌的屏風石板上刻有美麗的動物、花鳥、人物浮雕。中部橋欄屏風石板上對應雕刻著《薛仁貴征東》《張果老騎驢》等古典人物畫。有趣的是,橋欄兩側石獅、浮雕,從雕刻風格和制作工藝看風格迥然不同。據老人們說,此橋當年是由廣東會館和湖南會館共同建造的。兩個會館各請了一幫石匠,因而風格迥異,是湘粵古建築和雕刻文化的活化石。     (編輯:李瑩)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