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讓古橋在旅游中“醒來”

讓古橋在旅游中“醒來”

日期:2016/12/14 10:07:59      編輯:古建築保護

  錦溪素有“七十二只窯、三十六座橋”之美譽,每一座古橋,都有一兩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圖為中和雙橋。  □李傳玉 攝
中和雙橋

    錦溪素有“七十二只窯、三十六座橋”之美譽,每一座古橋,都有一兩個生動有趣的故事。  

    日前,2012中國橋文化論壇首次在昆山錦溪舉辦,來自全國各地的數十位文史專家,以錦溪特有的古橋和古橋文化為主線,縱論中國橋文化發展。

    專家們認為,錦溪的橋文化是中國傳統橋文化的典型和縮影,錦溪深挖“三十六座橋”的文化和旅游價值,對於弘揚中國橋文化很有借鑒意義。

    1平方公裡古鎮區

    有26座古橋

    據記載,錦溪僅古鎮區1平方公裡內,就有古橋26座。橋的歷史源遠流長,從唐朝的紅木橋,到宋時的裡和橋、太平橋以及明清的天水橋、普慶橋、十眼橋……而且,橋上的碑記、柱聯、花紋等镌刻精細,歷歷在目。

    走進錦溪古鎮,一幅幅江南水鄉美景盡收眼底。然而,給人印象最深刻的要數那一座座臥波如虹的古橋。錦溪素有“七十二只窯、三十六座橋”之美譽,可見錦溪古橋密度之高,實為國內罕見。

    當天論壇上,專家們紛紛感歎錦溪的古橋之多、保存之完整,以及錦溪人對橋愛之有加。武漢大學教授、中國傳統文化學會會長馮天瑜,套用唐代詩人杜牧的詩句來形容錦溪的古橋,即興吟出:三十六橋明月夜,玉人錦溪教吹箫。

    “錦溪如帶,石橋如虹。橋分溪綠,水映霞紅。漁舟鱗集,嘯雨歌風。”論壇之余,專家們還漫步錦溪古鎮,登橋望溪,低吟著古人的詩句,放眼橋上橋下風光,一種醺醺然的感覺湧上心頭。

    一座古橋就是一個故事

    在錦溪人的腳下,古橋不僅用於交通之便,更多是水鄉文化的血脈和耳熟能詳的民間故事,早與人們的生活融為了一體。

    錦溪的古橋最早建於宋代,形式有單孔橋、多孔橋,有拱橋、平橋,還有半橋和雙橋,可謂美輪美奂。

    錦溪每一座古橋,都有一兩個生動有趣的故事。比如,溥濟橋的建造緣起於一個尊老孝母的故事,普濟橋的背後蘊藏著一個懲惡揚善的故事,十眼橋的建造又與“陳妃水冢”有關聯。有些橋的建造還與寺廟、道院等有著密切關系。

    同時,許多橋還顯示著古鎮深厚的道德、文化底蘊。太平橋橋聯:“東迎薛澱金波遠,西接陳湖玉浪平”,點明了錦溪的地理位置。天水橋橋聯:“願天常生好人,願人常做好事”,生動地表達了錦溪人對和諧社會的渴望。明代畫家沈周寫下了“溪橋郁古木,漁歌托風遠”的隽永詩句;文徵明也曾寫下了耐人尋味的七言絕句:“斜陽詩思繞寒汀,何處秋風欸乃聲。水漫蒹葭情不及,錦溪橋下白煙生。”高啟更是沉醉在了南塘橋畔,寫下了著名的《古井風亭》詩。可見,古橋對於錦溪文化發展同樣有著重要價值。

    圍繞著橋,錦溪還有許多民間習俗,“走三橋”就是其中之一。可以這麼說,錦溪的橋不但承載了古鎮的文化信息,而且推動了古鎮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專家建議給古橋建檔案

    近年來,“睡夢中的少女”在古鎮旅游業發展中醒來,錦溪古橋已不再只是本地居民生活的感情紐帶,還成為聯通世界的旅游資源。

    打開錦溪、昆山,乃至蘇州市的各類旅游宣傳手冊,常常看到錦溪古蓮橋的身影,不失為江南水鄉的一個“代言人”。隨著錦溪不斷加大對古鎮旅游業態的提升,內生外借,完善旅游環境,豐富民間博物館等景點,竭力打造一個集觀光、商務、休閒等功能於一體的水鄉古鎮。這其中,一座座古橋也得到了妥善的保護和開發,“走到”了游客的面前,就像一粒粒來自歷史深處的珍珠,串起了古鎮上一道道風景線。

    看到錦溪人對古橋由衷的熱愛,以及對傳統文化的大力弘揚,參加論壇的專家紛紛建言獻策。

    馮天瑜以聞名世界的趙州橋為例,認為如果沒有《夢溪筆談》的記載,趙州橋也許不會流傳千古,由此建議錦溪對古橋的有關記載進行整理研究。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常建華研究發現,早在明代就有了“走三橋”習俗,而錦溪“走三橋”更是江南“走三橋”習俗的一部分,具有很高的旅游開發價值。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繪畫系中國畫教授張孝友提出,錦溪旅游可以打出“古橋品牌”,不過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開發,而且在開發中要特別注意“初衷”與“過程”的科學結合。專家們更是把錦溪人與古橋的關系,看做人們對待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態度,由此建議給古橋做檔案,為橋立碑,讓游人駐足欣賞。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