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宜昌市遠安發現明代寺廟遺址

宜昌市遠安發現明代寺廟遺址

日期:2016/12/14 12:19:41      編輯:古建築保護

目前已清理出石碑和佛塔  王康明 攝

這幾天,遠安花林寺寶華村一組有點熱鬧,不少人慕名前來看這挖出的石龜。

    原來,寶華村搞建設開發,村民在平地時,意外挖出石龜。施工就此停止,經上報,宜昌市文物部門到現場勘察後,發現此處系一明代遺址。

    而昨天,記者在考古發掘現場了解到,此處系寶華庵遺址,據現場資料看,地下有地宮,其中埋葬物含“捨利子”,但碑文上的記載卻充滿謎團……

    寶華庵遺址發掘現場。

    村民向大爺講述過去的故事。

    村民平地挖出石龜引發考古發掘

    “你們是來看石龜的吧,就在上面。”昨天中午,記者來到寶華村一組,村民很熱心地介紹。

    在當地村民的指引下,記者爬了20分鐘山,經過一處老房子,來到了村民所說的石龜旁。據住在此處、距石龜不足10米遠的78歲老人向天銀介紹,他們向氏大家族30余人住在寶華庵旁已近百年,對於屋後的石龜他們還真的一無所知。“為了躲避國民黨的圍追,我爺爺一輩很早就從鳴鳳山搬到了寶華庵,就是為了圖個清靜。寶華庵附近全是農田,小時候爺爺告訴我屋後有一座塔,當時只能依稀見到塔帽看不到全身。當時沒有人敢動土把塔挖出來,害怕有鬼纏身然後一病不起。”向天銀說,上世紀70年代,前後3次大興土木進行挖掘,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塔的原貌。

    向天銀說,今年2月,遠安縣立足當地特色發展計劃的實施,寶華村決定走旅游觀光的道路,對寶華庵這塊地進行平地開發。“開發當中竟發掘出石龜,我活了78年也是第一次見到這種老物件啊,村裡領導立即上報給遠安縣政府。”向天銀說,隨後便看到考古人員來到村裡,開始進行走訪、發掘,他也很想知道在自己住了一輩子的地方究竟有什麼?

    碑文記載信息難查史料謎團待解

    紅色繩子圈住500平方米土地,周圍拉著警戒線,10余名參與挖掘的本地村民,用簸箕小心翼翼地層層清除地面泥土,一塔、一碑、兩“龜”立於地面,一處可看出地下空洞的地方被幾塊石頭蓋住,這就是發掘現場。     

    村民口中的烏龜究竟是何物?昨天,在發掘現場,負責此次發掘的領隊吳義兵介紹,這烏龜實為龍之九子中的六子赑屃,樣子似龜,喜歡負重,碑下龜正是它。      

    吳義兵介紹,他們目前在發掘現場已工作了20多天,據目前現有的碑文資料上不完整的記載,此處應該是明代的一座寺廟遺址,其中有地宮,地宮中所埋之物應該含有“捨利子”,這是可以肯定的。“碑文上涉及的人和事,我都一一查證了史料,但無奈沒有任何記載。”吳義兵說,比如,碑文上提到了“鐵豐禅師”、“東輝禅師”,根據史料,雖有鐵豐禅師,但與碑文記載的時間卻不一致,而東輝禅師則根本查不到。

    采訪中,吳義兵告訴記者,寶華村位於花林寺鎮西南,距遠安縣城20公裡。傳說寶華村於宋隆興年間(公元1163年)在寶華河谷的東端南岸山坡上建成一座寺廟,寺廟名號“寶華寺”,寺院中設置有一個供香客燒香求佛保佑的大香爐,方圓百裡廣為傳誦“清溪寺的水,鹿苑寺的茶,寶華寺的香爐,玉泉寺的塔”,此地便立名寶華寺。“遠安有個寶華寺,而此處碑文顯示為寶華庵,兩者到底有何關系?”吳義兵說,他對此也很疑惑。“我曾把這些我無法解開的困惑,發至我們的圈子內,希望能找到答案,但現在還沒有一個答復,希望能解開這些謎團,弄清楚碑文上所記載的人和事。”吳義兵很期待。 
    成功發掘有助研究當地經濟文化

    據吳義兵介紹,其實,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現場的塔和碑,也就是“寶華庵和尚墓塔”便已被列入宜昌市文物普查十大新發現。共有塔、碑各一座。塔名“寶華海會之塔”,碑名“龍藏山寶華庵開山建塔記”,所刻年代為“大明弘治三年”。但當時因為底部被土埋,沒想到這次當地村民在建設時會發現其地下隱藏的“秘密”。“考古發掘就是讀一本土質的書,我們需要一層層地去剖析它。”吳義兵介紹,其從事考古工作30多年,這是他第一次接觸到佛教方面遺址的發掘,對於佛教遺址他充滿敬意。雖然現在有不少未解之謎,但相信當這“土書”一頁頁翻開後,將會有驚喜呈現,這不僅有助於佛教文化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可以研究當時、當地人民的經濟文化。

    吳義兵說,雖然現在不知最終發掘結果如何,也不知地宮打開後裡面的情況如何,但他覺得如果地宮完好,那麼就應該原址保護,這也是對佛教文化的一種尊重,但如果地宮遭到破壞,那將會進行具體的發掘。但最終結果要上報後才能決定。

    “根據碑文記載,原寺廟結構應該很完整,所以我們現在還在做的一項工作是盡量確定其寺廟內部結構的分布。”吳義兵表示,不管發掘結果如何,這都會是一項很有意義的考古發現。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