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我國古城鎮現狀特點及開發保護刍議

我國古城鎮現狀特點及開發保護刍議

日期:2016/12/14 10:07:55      編輯:古建築保護
    1980年,當平遙古城在推士機下被搶救下來,我國從此真正開始了古城鎮保護的事業。而在古城鎮的文化價值被關注與重視的同時,其經濟價值也逐漸被發現與利用。於是,古城鎮的開發伴隨著旅游經濟的興起日益火熱。“保護與利用二者不可得兼”幾乎成為一種思潮的時候,古城鎮的保護與利用,也和其他文物古跡的保護與利用一樣,已經成為我們面臨的無法繞過的課題。古城鎮是眾多遺存單體的有機共生,因此決定了它在人類的遺產財富中往往有著遠勝於其他各別的單體文物或遺址的價值,同時又是現代居民實際使用的活文物。本文現就我國古城鎮現狀特點及進一步開發與保護淡些淺見。
  一、我國古城鎮現狀特點
  (一)、歷史悠久,歷史古城鎮遍及全國。目前我國有2000多個古城鎮,大部分都有兩三千年的歷史。這些古城古鎮擁有優美的自然環境,保存了名勝古跡和各具特色的鄉土建築,它們體現了中華民族燦爛的歷史文化。
  (二)、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地理和人文環境差別很大,因而城市類型眾多。北方的城市和南方的城市,邊疆城市和海邊城市,都不一樣。這些城市在歷史上分為都城、州城、縣城,特點又不一樣。所以說我國歷史古城數量之多、傳統特色之豐富,世界少有。如西藏著名古城鎮有拉薩、日喀則、昌都、江孜、夏魯、阿裡、薩迦、窮結等地。布局方式大體有兩種類型,一類是由於政教合一的社會制度,使得城鎮與寺廟結合一體,宗教色彩濃厚。拉薩、昌都等城鎮,均是以佛教經堂或寺院為中心發展起來的,拉薩古稱“惹薩”,而“惹薩”最初正是大昭寺的名字,整個城鎮占地1.3平方公裡,以大昭寺為中心,向四周延伸。
  (三)、具有科研價值。我國古城鎮同建築群體現建築學、建築材料學、繪畫學、歷史學等多學科的內涵,具有再要的研究價值,是難得的供科學考察、科普教育、歷史考古、日文觀賞的文物。
  (四)、建築風格時代氣息明顯。我國的古城鎮大多是按規劃建造的,事先有周密的規劃。建築和城市規劃有一套完整的體系,比如中軸線要對稱;先做地下供水排水設施,後做地面建築;左府右衙、左雙右單等等。而這些古城規劃,基本上遵循了我國儒家傳統思想,因而一脈相承。又如明清之前的房子均為平房,整個布局采用中國傳統風格,按人的等級設劃,上層人士走正門(大門)、住大房,下人住旁邊廂房、走小門(側門),房屋整體建築以正門刪向為軸線兩側對稱,房脊裝飾少,正門為護耳樓.兩側有護耳高凸,顯得莊重雄偉;建築群有護衛房,牆壁上有槍眼。清末至民國時期由於受西方文明影響,建築物既保存有中國傳統分等級、以正門為軸線的兩側對稱雕梁畫棟的風格,又吸收西方的一些建築裝飾風格,故在牆、粱及天花板上常見西洋畫或中國神話故事的組畫。建築群有平房、樓房,房的檐、脊、柱、窗、門框雕刻得十分考究,每一部件均屬藝術佳品。莊園四角有堡壘炮樓;同時也出現一些古城堡風格獨特的建築。
  我國古城鎮,具有重要的文化職能,無論是政治類還是經濟類城市,都建有宗教寺觀、學宮壇廟,形成城市中最突出的建築物,也是今天的主要名勝古跡。這是我國歷史古城鎮自己的一個重要特點。
  (五)、我國古城鎮不像歐洲的古城出現過幾次衰落。我國古代社會長期處於統一的國家統治下,城市歷史延續綿長,古城鎮中留下很多不同時代的歷史建築和文化古跡。
  (六)、古建築群面貌完美性差別較大。有的保存佳,大體以原式、原格架保存;有些原建築除了幾塊石頭保存外,幾乎面目全非,如被命名為“廣西楹聯第一村”的靈山縣大蘆村,在筆者未去之前,想象足在古建築的門、柱上一定會有很多古代文人墨客揮毫落墨擇聯,可實地考察結果大失所望,除了有兩三塊橫扁額外,古對聯痕跡幾乎沒有(僅有的十幾塊對聯牌,為防丟失已取下)。又如今興安古鎮只是根據史料修建的仿古建築群而已。有的經歷多次修復,一般總體外貌、布局、石板路、青磚牆保存原有風格的面貌。
   (編輯:申燦)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