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時隔18年考古再淘寶

時隔18年考古再淘寶

日期:2016/12/14 12:21:48      編輯:古建築保護

二號坑發掘現場 記者 張宇明 攝

技術人員進入現場准備發掘 記者 張宇明 攝

一號坑曾出土完整的弓弩,二號坑可能發現秦弓的遺跡 

彩俑復原品

彩俑復原品

    時隔18年之後,昨日上午11時許,秦始皇帝陵二號兵馬俑陪葬坑開始第二次正式發掘。本次發掘位置在二號坑東北角,面積為200㎡。

    昨日,本次考古發掘領隊朱思紅接過國家文物局頒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考古發掘證照”,這標志著經過國家批准,塵封多年的二號兵馬俑坑將迎來第二次正式發掘。據了解,此次發掘工作預計持續到今年11月。

    此前完成的第一次發掘表明,二號坑是土木結構建築,呈曲尺形,總面積約6000㎡。是一個面朝東的以戰車、騎兵、弩兵、步兵混合編陣組成的大型軍陣。在建築形制、兵種陣容及陶俑的神態等方面較一、三號坑復雜得多。專家預測這裡埋藏陶俑、陶馬約1400余件、戰車89乘、騎兵鞍馬116匹,可為研究秦代軍事制度、雕塑藝術等提供珍貴的實物資料。

    被尊稱為“秦俑之父”的袁仲一告訴記者:“二號坑面積雖然沒有一號坑大,但這是一個大型軍陣陪葬坑,隨著發掘工作的逐步深入,這裡一定還會出現更多有重要史料價值的文物。”

    1976年起試掘

    摸清形制內涵

    1976年5月,秦俑考古隊在一號兵馬俑坑北側一片樹林裡,發現了大面積的夯土和陶俑殘片,經進一步全面探測,最終確定它是又一座兵馬俑陪葬坑,即二號兵馬俑陪葬坑(簡稱二號坑)。為進一步摸清二號坑的形制內涵,隨後於1976年5月至1977年8月對二號坑進行了局部試掘。

    二號坑試掘歷時一年多,試掘面積約1036平方米。通過試掘基本了解二號坑的形制、布局、構築特點和基本內涵以及與一號坑的聯系,確認了它的基本性質。試掘結果表明,二號坑也是一座地下巷道式的土木結構建築,平面呈曲尺形,東西長124米,南北寬98米,面積約6000平方米。二號坑建築的立體結構和營造方法也與一號坑相同,有地袱、立柱、枋木、棚木等基本木結構框架和細致處理的地基、地面、牆體、頂部等建築要素。俑坑底部青磚墁鋪,頂部棚木層之上覆青灰泥,青灰泥上再全面覆土。建築空間內按設計放置好陶俑、陶馬、車輛等全部隨葬物,再將所有的門道用立木封堵,從而構成一座完整的地下封閉式軍事營壘。

    試掘出土了224件陶俑、11乘戰車、96匹陶馬以及許多重要兵器,發現了大量珍貴遺跡。與一號坑內容相比,二號坑出土兵馬俑種類大大增加,並且大多數兵馬俑能區分其不同兵種屬性。不同兵種按不同區域放置,共同組合成一個特征鮮明的曲形軍陣,展示了錯綜復雜的軍事內容。

    為什麼隔18年

    再次發掘

    二號坑第一次正式發掘在1994年,1998年完成第一階段的考古發掘工作。為什麼第二次正式發掘與第一次時隔18年呢?專家表示,這次發掘是在搜集、研究、核查二號坑相關資料尤其是試掘資料的基礎上,制訂了比較詳細的二號坑發掘保護規劃和二號坑發掘資料實施管理細則,同時還制訂了二號坑發掘中一系列相關制度。期間也組織專業隊伍對二號坑周界做過進一步勘測。

    按照科學有效控制整個二號坑發掘資料的原則,發掘前對整個遺址進行了全面布方。二號坑共布20米×20米探方24個。

    根據這些探方中采集到的信息,集合這些年對一號坑、三號坑的發掘和保護中積累的經驗,專家們認為發掘准備工作已經完成,有把握在這次的發掘中能更好地保護珍貴的文物。因此相隔18年才正式發掘是因為前期一直在為今天的工作做積累。

    往年發掘亮點

    保存較完好彩繪陶俑


    1998年在二號坑局部考古清理工作中,於俑坑G18過洞首次發現了保存比較完好的彩繪陶俑,經過清理,共發現8件。

    跪射俑

    2004年至2007年,又在G18清理出土跪射俑7件,立姿軍吏俑、立姿俑各1件。2008年,考古隊又在G9清理出土2件跪射俑。

    綠臉俑

    1999年在秦俑二號坑發現了非常罕見的一件綠臉俑。該俑位於二號坑G18中段的北壁附近,面部施粉綠色彩繪,眼眉、瞳孔及胡須皆為黑色,眼白部分有些泛紅,手為粉紅色。綠臉俑的性質在學術界長期存在著不同認識,有的認為綠臉俑與傩文化有關,有的認為是工匠偶然而為,還有人認為是秦代狙擊兵,綠色作為面部的偽裝色彩,不容易被敵方發現等。

    數字化掃描“護航”博士後領銜

    此次發掘代表國家最高水准

    昨日,在考古現場,發掘領隊朱思紅告訴記者,在之前的試掘時曾對二號坑做過數字化掃描,這次會將實際發掘工作與數字化掃描相結合。此次發掘也代表了國家最高發掘水准。

    朱思紅說,這次的發掘總結了前期的很多經驗,在信息的獲取上要比之前更仔細。這要求考古人員在操作上更加規范化,對整個發掘過程中數據的信息采集要做到極致,特別是現場對文物的保護,現場信息的提取以及現場的科技保護都會同步進行。不同以往的是,這次發掘還將同時利用高科技手段,把現場采集到的信息在信息庫中進行比對,通過技術分析建立起文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完成多學科的綜合分析。讓未來的兵馬俑考古走向更准確,更有利於遺址的保護,將其做成現場考古的精品,而這種精准發掘與科技分析技術的結合也代表著我國最高發掘水准。

    朱思紅說:“考古發掘就像醫學上做手術一樣,是創傷性的手術,但這一次的發掘我們秉承微創原則,等整個發掘工作結束,也會整合當時試掘時的資料,形成第二階段的考古報告。”

    作為二號坑此次的發掘領隊,朱思紅還是首位博士後發掘領隊。但高學歷和豐厚的知識儲備並未讓他覺得輕松,反而他表示自己的壓力很大。此前二號坑第一階段考古發掘工作由“秦俑之父”袁仲一先生領隊,當時29歲的朱思紅還是一名普通干部,但在袁仲一的帶領下,二號坑的考古發掘工作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這對朱思紅來說是非常大的壓力。他說:“我一定會盡力、用心。”不過,對於此次的發掘工作朱思紅也有自己的優勢,21年前,他就在弩兵方陣做第一階段的發掘工作,對這個方陣的情況較為熟悉。

    開放性考古向游客“直播”

    昨日德國游客埃肯森(音譯)在兵馬俑參觀時,發現二號坑裡有很多考古人員正在做發掘工作,埃肯森意外得知這是兵馬俑二號坑時隔18年後第二次正式發掘後,他用相機對著正在發掘的俑坑拍了很長時間。他說:“我要記錄這個珍貴的時刻。”

    如果您是考古愛好者,或者也想親眼目睹二號坑的考古發掘過程,可以在工作日去二號坑參觀。專家介紹,此次二號坑的考古和發掘過程全程都是開放性考古,除了一些彩繪陶俑的修復工作需要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修復部進行外,其余發掘工作全在現場完成。這意味著除過節假日,考古人員平時的發掘工作都會在游客們的眼皮下進行。

    如果您參觀時站的地方距離T21探方較近,或許還能清楚地看見考古人員的工作過程。

    布局或揭秦軍陣法

    在昨日的發掘現場,袁仲一介紹,二號坑區別於一號坑最大的特點是,它是整個兵馬俑陪葬坑的精華所在。俑的種類很多,這裡曾發現的跪射俑和立射俑在一號坑裡沒有見到過。

    二號坑在軍隊的編配方面也最復雜。第一階段考古發現,這是一個由多種部隊所組成的軍陣,構成一個曲形大陣,這個大陣裡還套有4個小陣。有一個騎兵陣,有由跪射俑和立射俑組成的弩兵陣,還有一個由步兵、騎兵、戰車混合組成的長方陣,此外還有一個專門的車陣。車陣布局為8排,每排8輛,全陣一共擺放有64輛戰車。四個小陣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浩浩蕩蕩的地下混編軍團。

    袁仲一說:“兵書上講這就是‘大陣套小陣,大營包小營,陣中有陣,營中有營’的布局,它可分可合,分則可以單獨作戰,合則渾然成為一體,發揮多兵種混合作戰的威力。古代軍陣按陣形分為方、圓、曲、直、銳五種。二號坑正是第三種陣形。”

    其中車、步、騎三個兵種混合編組,是自戰國時期步兵、騎兵成為獨立兵種後在軍陣上的一個重要發展和變化,反映了古代“易則多其車,險則多其騎,厄則多其弩”的戰術思想,它在軍陣的研究上非常有意義。

    或能發現秦弓遺跡

    隨著二號坑的進一步發掘,裡面還會發現什麼東西呢?袁仲一說,考古就是不斷地探索,這種發掘是很難估計的,我們希望有更新的東西出土。朱思紅介紹,通過第一次發掘,專家們已經清楚了二號坑棚木結構以上的全部情況,但下面的具體情況還不清楚,目前對棚木以下內涵的了解,全部來自於二號坑試掘時掌握的信息,內容還很有限。

    朱思紅說,二號坑在試掘時布放了24個探方,研究發現這裡分為四個方陣,第一個方陣就包括了這次正在發掘的T21探方,按照當時的鑽探和試掘資料顯示,這裡是一個弩兵方陣,但現在看來這是有缺陷的,應該是弓弩兵方陣,裡面有弓有弩。現在已經發現了這方面的信息,希望在這次發掘中能找到秦弓的遺跡。

    根據目前的考古發現,朱思紅等專家已經初步判斷出這裡將會有新的發現,但在真正的結果出來前,專家們顯得期待又謹慎。

    是否會再出土彩俑

    此前在二號坑曾出土過著名的綠臉彩繪陶俑,這一次發掘還會不會有如此精美的彩繪陶俑出現?袁仲一說已完成的考古發現表明,二號坑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彩繪保護特別好。與一號坑不同的是,這裡只有局部被火燒過,棚木結構中很大一部分是經過自然腐朽後塌陷的,沒有被人為破壞過,所以這裡的兵馬俑完整程度和顏色保存都會較好。值得一提的是,在二號坑第一次發掘時,對兵馬俑彩繪的保護已經有了成熟具體的保護方案,因此以前出土的一些陶俑身上的彩繪都得到了及時有力的保護。研究發現,彩繪好的陶俑多為跪射俑,這與其自身特點分不開。朱思紅說:“跪射俑的身高大多在1.2米-1.3米之間,當初埋藏較深,周圍的物理環境相對穩定。考古發現,這裡曾因滲水產生淤泥,淤泥包裹著俑身,無形中起到了一個封閉作用。再者跪射俑倒下後多為側身,因此這些俑的保存狀況相對完整,修復也比較容易。”

    專家表示,二號坑彩繪陶俑的發掘出土與保護成功,填補了歷史上對秦代軍服記載的空白,完美地再現了秦代軍人服飾的風格特征;在彩繪工藝方面,這些彩繪俑的發現,為研究秦代手工業作坊對陶質器物的施彩工藝及其藝術內涵提供了新的思路。在藝術表現方面,則采用強烈的色彩對比方式,准確展現了秦人的人體特征,這些對研究中國古代藝術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