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積極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文物合理利用
日期:2016/12/15 8:18:07   編輯:古建築保護新華網銀川7月23日電(記者艾福梅)作為世界文物大國,中國一直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和利用,這一舉措取得了一定成效卻也引發了不少爭議。
剛剛在寧夏銀川結束的加強文物合理利用工作交流會上,國家文物局局長勵小捷說,就整體而言,經過數十年的努力,中國文物合理利用工作積累了不少經驗,取得了明顯成效,呈現出積極探索、加快推進的態勢。但與此同時當前文物利用工作也存在著兩方面突出問題,即利用“不夠”和利用“不當”的問題。
所謂“不當”,一是對一些熱門景點進行不加限制的過度利用;二是只為經濟效益不顧社會效益,甚至改變文物的公共資源性質,變為私人會所;三是對文物的利用存在簡單化、雷同化乃至庸俗化現象。
其中“將文物變為私人會所”便是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的最大诟病。近些年,從北京文保單位嵩祝寺及智珠寺改建為高檔餐飲會所,到重慶文保單位“劉湘公館”變身豪華餐廳,其中的“保護”和“利用”如同糾纏的“死結”。
“多年來,我們一直強調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和利用,但是,鼓勵社會參與的力度不夠大,政策的吸引力不夠強。在一些文物資源大省,較低級別的不可移動文物主要是建築類文物數量甚多,不論保護還是利用,讓各級財政包起來是難以做到的。引導社會力量參與保護與利用是一條正確的路子。”勵小捷說。
勵小捷認為,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文物的合理利用這項工作比較復雜,運作中要非常審慎。一方面由縣級以上文物主管部門選擇部分尚未得到有效保護利用的國有不可移動文物向社會轉讓使用權,這樣就把主動權拿到了文物部門手裡;另一方面要體現公開公正,面向社會公開征集文物保護利用的方案。
“出讓使用權的目的是保護好、利用好文物,而並不是用使用權換取經濟收益,在多數情況下是保護責任的轉讓,類似歐洲實行的一歐元買一個古堡的做法。目前,廣東的碉樓、安徽的古民居、蘇州民居、山西曲沃的古建築已經實行了這種認養的方式,效果是好的,各地可以結合實際加以推廣。”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