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成都老官山漢墓考古取得重要發現

成都老官山漢墓考古取得重要發現

日期:2016/12/14 12:28:08      編輯:古建築保護
    出土西漢織機模型和疑似扁鵲學派失傳經典等

    華夏收藏網訊從去年7月至今年8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組成聯合考古隊,對位於成都市金牛區天回鎮土門社區衛生站東側(當地俗稱“老官山”)、成都地鐵3號線建設工地的一處西漢時期墓地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經過一年多的發掘整理,12月16日下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召開了新聞通氣會,據介紹,這是成都今年最為重大的一個考古發現,共清理西漢時期土坑木椁墓4座,出土遺物總計620余件(不含簡牍)。

    特殊葬俗全國首次發現

    據悉,此次已發掘的4座墓葬分別位於蓉都大道東西兩側。雖然這4座墓葬均在早期被盜,墓葬椁室內器物多遭擾亂,但墓葬底箱隨葬器物保存較好,位置基本未變。

    關於墓葬年代,其中一個墓葬中出土有武帝時期五铢錢,從墓葬形制和其他出土文物綜合分析,其時代推測在武帝時期。另外3座出土有西漢半兩錢,墓葬形制和墓內出土器物與鳳凰山木椁墓的非常接近,其墓葬年代推測在漢景帝、武帝時期。從墓葬形制和出土重要遺物分析,應是一處有較高身份地位的西漢木椁墓墓地。其中一座墓葬中出土的漆器上有“景氏”銘文,文獻記載景氏曾為楚之望族,西漢初年景氏貴族遷至關中一帶,後景氏一支又入遷蜀地,墓主或與此有關。

    在此次考古發掘的墓葬群中,墓葬為豎穴土坑木椁墓,建築方式為先挖豎穴土圹,土圹內置髹漆木椁,榫卯結構鑲嵌而成,木椁外包裹青膏泥,椁室內置葬具及隨葬品。而其中一座無墓道,平面呈長方形的墓葬尤為特別。在這個近50平方米的墓室中,有一個長7.2米、寬4.5米、高2.75米的椁室,整個木椁滿鋪棕墊,再用竹木編織包裹棺椁。考古人員介紹,這種特殊的葬俗在我國考古史上尚屬首次發現,而且棕墊至今保存較為完好,更讓人驚歎。至於為何用這樣的方式,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疑似扁鵲學派失傳經典

    此次出土大量西漢時期簡牍為四川地區首次發現,這一發現使成都地區成為我國又一處重要漢代簡牍出土地。其中一個編號M1的墓葬中出土木牍50枚,根據內容初步分為官府文書和巫術兩大類。

    在另外一個編號M3的墓葬中出土的920支竹簡,初步分析,內容為9部醫書,部分醫書極有可能是失傳了的中醫扁鵲學派經典書籍。據考古人員介紹,醫簡分兩處存放,根據竹簡長度、擺放位置、疊壓次序和簡文內容,可分為9部醫書,其中除《五色脈診》之外,都沒有書名,經初步整理暫定名為《敝昔醫論》、《脈死侯》、《六十病方》、《尺簡》、《病源》、《經脈書》、《諸病症侯》、《脈數》等。此外,還有184支(含殘簡)組成的內容為《醫馬書》。

    年代最早人體經穴髹漆人像

    與醫簡一同出土的還有一個完整人體經穴髹漆人像。該漆人像高約14厘米,五官、肢體刻畫准確,人像身體上用白色或紅色描繪的經絡線條和穴點清晰可見,並在不同部位還陰刻“心”、“肺”、“腎”、“盆”等線刻小字。“這雖然是全國第二次發現這樣的漆人像,但比此前綿陽邊堆山漢墓出土人體經絡髹漆人像更為精致、完整”。

    蜀錦提花機模型出土4部

    在此次考古發掘中,在編號為M2的墓葬北底箱,出土了4部前所未見的蜀錦提花機模型,是迄今我國發現的唯一有出土單位、完整的西漢時期織機模型。與織機伴出有十多件彩繪木俑,木俑或立、或坐,根據他們不同身姿和身上不同銘文推測有可能為司職不同的織工,應是漢代蜀錦紡織工場實景模擬再現。

    此前,在東漢一號墓葬(成都曾家包)內出土的畫像石上的織造圖,圖中婦女投杼織造使用的斜織機是漢絲織業中普遍使用的機具,而此次出土斜織機實物模型尚屬首次。對於研究我國乃至世界絲綢紡織技術的起源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