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王宮與人和橋渾然一體
漢侗建築藝術巧妙融合的建築群,於日前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和裡三王宮:演繹了500多年故事
在三江侗族自治縣,繼程陽風雨橋、馬胖鼓樓、岜團風雨橋之後,和裡三王宮也於近日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和裡三王宮位於三江縣良口鄉,有著許多散落民間卻鮮為人知的故事。5月19日,今報記者走進和裡三王宮,探訪它的過去與未來。
古老的“夜郎國”記憶
從三江縣城出發,沿321國道前行23公裡左右,在良口鄉和裡、南寨兩村的雙溪匯合處,即可看見一座小型的風雨橋,風雨橋的這頭挨著國道,另一頭則與一處古樸的青磚綠瓦建築群相連,那裡就是和裡三王宮。
只是遠遠地瞥了一眼,即能看清風雨橋上字跡斑駁卻仍顯蒼勁的三個大字——“人和橋”。上得橋來,記者發現橋面是由許多大小一致的鵝卵石鑲嵌而成,橋頂則采用的是侗族傳統的“攢尖歇山式”結構,橋上有一塊石碑,記錄著它的歷史:建於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比修建於1916年的程陽風雨橋,還要“老”上18歲。
然而,與旁邊三王宮相比,它們都只能算“年輕人”。
據三王宮裡的碑文記載,該建築建於明嘉靖年間,初稱三王廟,原建於浔、榕兩江的匯合處——老堡,明隆慶六年(1572年)跟隨寨子搬遷至此。粗略一算,三王宮已有500多年的歷史。
三江縣博物館館長楊全忠說,三王宮對侗族人民來說有著非凡的意義。夜郎國是我國古代西南地區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當年夜郎國王竹多筒及其三子在所轄區域力倡革新,廣施仁政,群民共享恩膏,深得黎庶擁戴,而侗族兒女也蒙受恩惠,因此心懷感恩,特地修建了三王宮來紀念竹多筒及其三子。
另外,三王宮內保存的歷代碑刻多達54塊,上面記載著三王宮曾經歷清乾隆、道光、同治三次大修,方有如今的規模。雖然500多年間曾遭風雨或人為損毀,但整體保存完好,僅中庭廣場,就有3600多塊青石板,可容納1000多人同時看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