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吐峪溝石窟中的第42窟開鑿於5世紀,距今約1500年,該窟呈長方形,窟內每側牆壁各開了一個禅室。其中,東側牆壁的禅室中繪有一幅獨特的人像壁畫,壁畫中人物造型猙獰,左半身為肉身,呈黑色,右半身為骨骸,呈白色。人像的兩側各有一個在樹下冥想的僧人。壁畫下方用赤褐色文字書寫有“開覺寺僧智空”等題辭,右壁文字則完全脫落。
據研究此壁畫的自治區博物館助理館員侯明明介紹,上世紀90年代,曾有學者分析認為,壁畫內容應該是摩尼教二元論的反映,半白半黑人骨像,象征著人體所包含的明暗兩部分。
“但是,近期我們結合摩尼教的壁畫內容和史料記載分析認為,摩尼教對二元論的表示不用身體的陰陽,而是用兩種概念化的樹木,即黑暗死樹和光明活樹。”侯明明說,這幅人像壁畫應該是佛教白骨觀的內容,它反映的應該是佛教修行者在禅室觀想時看到的畫面。
吐魯番自古就是各種宗教文化相融合的區域,高昌回鹘時期,佛教、摩尼教、景教、拜火教等還曾在這裡流行,且有著深層次的融合,其中,尤以回鹘佛教與摩尼教的交融最為典型,因此,直到今天,吐魯番的某些摩尼教與佛教藝術品仍呈現出相似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