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

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

日期:2016/12/14 19:30:00      編輯:古建築保護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大會於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在巴黎舉行的第十七屆會議,注意到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越來越受到破壞的威脅,一方面因年久腐變所致,同時變化中的社會和經濟條件使情況惡化,造成更加難以對付的損害或破壞現象。
 
  考慮到任何文化或自然遺產的壞變或丟失都有使全世界遺產枯竭的有害影響,考慮到國家一級保護這類遺產的工作往往不很完善,原因在於這項工作需要大量手段而列為保護對象的財產的所在國卻不具備充足的經濟、科學和技術力量。 
    回顧本組織《組織法》規定,本組織將通過保存和維護世界遺產和建議有關國家訂立必要的國際公約來維護、增進和傳播知識。 
  
  考慮到現有關於文化和自然財產的國際公約、建議和決議表明,保護不論屬於哪國人民的這類罕見且無法替代的財產,對全世界人民都很重要。 
    考慮到部分文化或自然遺產具有突出的重要性,因而需作為全人類世界遺產的一部分加以保護。 
    考慮到鑒於威脅這類遺產的新危險的規模和嚴重性,整個國際社會有責任通過提供集體性援助來參與保護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文化和自然遺產;這種援助盡管不能代替有關國家采取的行動,但將成為它的有效補充。
    考慮到為此有必要通過采用公約形式的新規定,以便為集體保護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建立一個根據現代科學方法制定的永久性的有效制度。 
    在大會第十六屆會議上曾決定應就此問題制定一項國際公約。 
    於1972年11月16日通過本公約。 
    Ⅰ.文化和自然遺產的定義 
  第1條 在本公約中,以下各項為“文化遺產”: 
    文物:從歷史、藝術和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建築物、碑雕和碑畫、具有考古性質成分或結構、銘文、窟洞以及聯合體;    建築群: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在建築式樣、分布均勻或與環境景色結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單立或連接的建築群;    遺址:從歷史、審美、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人類工程或自然與人聯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 
    第2條 在本公約中,以下各項為“自然遺產”:    從審美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由物質和生物結構或這類結構群組成的自然面貌;    從科學或保護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地質和自然地理結構以及明確劃為受威脅的動物和植物生境區;    從科學、保護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天然名勝或明確劃分的自然區域。 
    第3條 本公約締約國均可自行確定和劃分上面第1條和第2條中提及的、本國領土內的文化和自然財產。 
    Ⅱ.文化和自然遺產的國家保護和國際保護 
  第4條 本公約締約國均承認,保證第1條和第2條中提及的、本國領土內的文化和自然遺產的確定、保護、保存、展出和遺傳後代,主要是有關國家的責任。該國將為此目的竭盡全力,最大限度地利用本國資源,必要時利用所能獲得的國際援助和合作,特別是財政、藝術、科學及技術方面的援助和合作。
    第5條 為保證為保護、保存和展出本國領土內的文化和自然遺產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本公約各締約國應視本國具體情況盡力做到以下幾點:    (a) 通過一項旨在使文化和自然遺產在社會生活中起一定作用並把遺產保護工作納入全面規劃計劃的總政策;    (b) 如本國內尚未建立負責文化和自然遺產的保護、保存和展出的機構,則建立一個或幾個此類機構,配備適當的工作人員和為履行其職能所需的手段;    (c) 發展科學和技術研究,並制訂出能夠抵抗威脅本國文化或自然遺產的危險的實際方法;    (d) 采取為確定、保護、保存、展出和恢復這類遺產所需的適當的法律、科學、技術、行政和財政措施;    (e) 促進建立或發展有關保護、保存和展出文化和自然遺產的國家或地區培訓中心,並鼓勵這方面的科學研究。 
    第6條 1.本公約締約國,在充分尊重第1條和第2條中提及的文化和自然遺產的所在國的主權,並不使國家立法規定的財產權受到損害的同時,承認這類遺產是世界遺產的一部分,因此整個國際社會有責任合作予以保護。    2.締約國根據本公約的規定,應有關國家的要求幫助該國確定、保護、保存和展出第11條第2和4段中提及的文化和自然遺產。    3.本公約各締約國不得故意采取任何可能直接或間接損害本公約其他締約國領土內的、第1條和第2條中提及的文化和自然遺產的措施。 
  
  第7條 在本公約中,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的國際保護應被理解為建立一個旨在支持本公約締約國保存和確定這類遺產的努力和國際合作和援助系統。 
    Ⅲ.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政府間委員會 
  第8條 1.在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內,現建立一個保護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稱為“世界遺產委員會”。委員會由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大會常會期間召集的本公約自然國大會選出的15個締約國組成。委員會成員國的數目將在至少40個締約國實施本公約之後的大會常會之日起增至21個。    2.委員會委員的選舉須保證均衡地代表世界的不同地區和不同文化。    3.國際文物保護與修復研究中心(羅馬中心)的一名代表、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的一名代表以及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護聯盟的一名代表可以咨詢者身份出席委員會的會議,此外,應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大會常會期間舉行大會的本公約締約國提出的請求,其他具有類似目標的政府間或非政府組織的代表亦可以咨詢者身份出席委員會的會議。 
    第9條 1.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國的任期自當選之應屆大會常會結束時起至應屆大會後第三次常會閉幕時止。    2.但是,第一次選舉中指定的委員中,有1/3的委員的任期應於當選之應屆大會後第一次常會閉幕時截止;同時指定的委員中,另有1/3的委員的任期應於當選之應屆大會後第二次常會閉幕時截止。這些委員由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大會主席在第一次選舉後抽簽決定。    3.委員會成員國應選派在文化或自然遺產方面有資歷的人員擔任代表。 
    第10條 1.世界遺產委員會應通過其議事規則。    2.委員會可隨時邀請公共或私立組織或個人參加其會議,以就具體問題進行磋商。    3.委員會可設立它認為為履行其職能所需的咨詢機構。 
    第11條 1.本公約各締約國應盡力向世界遺產委員會遞交一份關於本國領土內適於列入本條第2段所述《世界遺產目錄》的、組成文化和自然遺產的財產的清單。這份清單不應當看作是齊全的,它應包括有關財產的所在地及其意義的文獻資料。    2.根據締約國按照第1段規定遞交的清單,委員會應制訂、更新和出版一份《世界遺產目標》,其中所列的均為本公約第1條和第2條確定的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的組成部分,也是委員會按照自己制訂的標准認為是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財產。一份最新目錄應至少每兩年分發一次。    3.把一項財產列入《世界遺產目錄》需征得有關國家同意。當幾個國家對某一領土的主權或管轄權均提出要求時,將該領土的一項財產列入《目錄》不得損害爭端各方的權利。    4.委員會應在必要時制訂、更新和出版一份《處於危險的世界遺產目錄》,其中所列財產均為載於《世界遺產目錄》之中,需要采取重大活動加以保護並為根據本公約要求給予援助的財產。《處於危險的世界遺產目錄》應載有這類活動的費用概算,並只可包括文化和自然遺產中受到下述嚴重的特殊危險威脅的財產,這些危險是:蛻變加劇、大規模公共或私人工程、城市或旅游業迅速發展計劃造成的消失威脅;土地的使用變動或易主造成的破壞;未知原因造成的重大變化;隨意擯棄;武裝沖突的爆發或威脅;災害和災變,嚴重火災、地震、山崩;火山爆發;水位變動、洪水和海嘯等。委員會在緊急需要時可隨時在《處於危險的世界遺產目錄》中增列新的條目並立即予以發表。    5.委員會應確定屬於文化或自然遺產的財產可被列入本條第2和段中提及的目錄所依據的標准。    6.委員會在拒絕一項要求列入本條第2和4段中提及的目錄之一的申請之前,應與有關文化或自然財產所在締約國磋商。    7.委員會經與有關國家商定,應協調和鼓勵為擬訂本條第2和4段中提及的目錄所需進行的研究。 
    第12條 未被列入第11條第2和4段提及的兩個目錄的屬於文化或自然遺產的財產,決非意味著在列入這些目錄的目的之外的其他領域不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 
    第13條 1.世界遺產委員會應接收並研究本公約締約國就已經列入或可能適於列入第11條第2和4段中提及的目錄的本國領土內成為文化或自然遺產的財產要求國際援助而遞交的申請。這種申請的目的可能是保證這類財產得到保護、保存、展出或恢復。    2.本條第1段中提及的國際援助申請還可能涉及鑒定哪些財產屬於第1和2條所確定的文化或自然遺產,當初步調查表明此項調查值得進行下去。    3.委員會應就對這些申請所需采取的行動作出決定,必要時應確定其援助的性質和程度,並授權以它名義與有關政府作出必要的安排。    4.委員會應制訂其活動的先先順序並在進行這項工作時應考慮到需予以保護的財產對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各具的重要性、對最能代表一種自然環境或世界各國人民的才華和歷史的財產給予國際援助的必要性,所需開展工作的迫切性、擁有受到威脅的財產的國家現有的資源、特別是這些國家利用本國資源保護這類財產的能力大小。    5.委員會應制訂、更新和發表已給予國際援助的財產目錄。    6.委員會應就本公約第15條下設立的基金的資金使用問題作出決定。委員會應設法增加這類資金,並為此目的采取一切有益的措施。    7.委員會應與擁有與本公約目標相似的目標的國際和國家級政府組織和非政府組織合作。委員會為實施其計劃的項目,可約請這類組織,特別是國際文物保護與修復研究中心(羅馬中心)、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和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護聯盟並可約請公共和私立機構及個人。    8.委員會的決定應經出席及參加表決的委員的2/3多數通過。委員會委員的多數構成法定人數。 
    第14條 1.世界遺產委員會應由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總干事任命組成一個秘書處協助工作。    2.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總干事應盡可能充分利用國際文物保護與修復研究中心(羅馬中心)、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和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護聯盟在各自職權范圍內提供的服務,以為委員會准備文件資料,制訂委員會會議議程,並負責執行委員會的決定。 
    Ⅳ.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基金 
  第15條 1.現設立一項保護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基金,稱為“世界遺產基金”。    2.根據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財務條例》的規定,此項基金應構成一項信托基金。    3.基金的資金來源應包括:    (a) 本公約締約國義務捐款和自願捐款;    (b) 下列方面可能提供的捐款、贈款或遺贈:    (i) 其他國家;    (ii)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聯合國系統的其他組織(特別是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或其他政府間組織;    (iii) 公共或私立機構或個人;    (c) 基金款項所得利息;    (d) 募損的資金和為本基金組織的活動的所得收入;    (e) 世界遺產委員會擬訂的基金條例所認可的所有其他資金。    4.對基金的捐款和向委員會提供的其他形式的援助只能用於委員會限定的目的。委員會可接受僅用於某個計劃或項目的捐款,但以委員會業已決定實施該計劃項目為條件。對基金的捐款不得帶有政治條件。 
    第16條 1.在不影響任何自願補充捐款的情況下,本公約締約國每兩年定期向世界遺產基金納款,本公約締約國大會應在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大會屆會期間開會確定適用於所有締約國的一個統一的納款額百分比。締約國大會關於此問題的決定,需由未作本條第2段中所述聲明的、出席及參加表決的締約國的多數通過。本公約締約國的義務納款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得超過對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正常預算納款的1%。    2.然而,本公約第31條或第32條中提及的國家均可在交存批准書、接受書或加入書時聲明不受本條第1段規定的約束。    3.已作本條第2段中所述聲明的本公約締約國可隨時通知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總干事收回所作聲明。然而,收回聲明之舉在緊接的一屆本公約締約國大會之日以前不得影響該國的義務納款。    4.為使委員會得以有效地規劃其活動,已作本條第2段中所述聲明的本公約締約國應至少每兩年定期納款,納款不得少於它們如受本條第1段規定約束所須交納的款額。    5.凡拖延交付當年和前1日歷年的義務納款或自願捐款的本公約締約國不能當選為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但此項規定不能適用於第一次選舉。屬於上述情況但已當選委員會成員的締約國的任期應在本公約第8條第1段規定的選舉之時截止。 
    第17條 本公約締約國應考慮或鼓勵設立旨在為保護本公約第1和第2條中所確定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幕捐的國家、公共及私立基金會或協會。 
    第18條 本公約締約國應對在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贊助下為世界遺產基金所組織的國際募款運動給予援助。它們應為第15條第3段中提及的機構為此目的所進行的募款活動提供便利。 
    Ⅴ.國際援助的條件和安排 
  第19條 凡本公約締約國均可要求對本國領土內組成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文化或自然遺產之財產給予國際援助。它在遞交申請時還應按照第21條規定所擁有的有助於委員會作出決定的文件資料。 
    第20條 除第13條第2段、第22條(c)分段和第23條所述情況外,本公約規定提供的國際援助僅限於世界遺產委員會業已決定或可能決定列入第11條第2和4段中所述目錄的文化和自然遺產的財產。 
    第21條 1.世界遺產委員會應制訂對向它提交的國際援助申請的審議程序,並應確定申請應包括的內容,即打算開展的活動、必要的工程、工程的預計費用和緊急程度以及申請國的資源不能滿足所有開支的原因所在。這類申請須盡可能附有專家報告。    2.對因遭受災害或自然災害而提出的申請,由於可能需要開展緊急工作,委員會應立即給予優先審議,委員會也應掌握一筆應急儲備金。    3.委員會在作出決定之前,應進行它認為必要的研究和磋商。 
    第22條 世界遺產委員會提供的援助可采取下述形式:    (a) 研究在保護、保存、展出和恢復本公約第11條第2和4段所確定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方面所產生的藝術、科學和技術性問題;    (b) 提供專家、技術人員和熟練工人,以保證正確地進行已批准的工作;    (c) 在各級培訓文化和自然遺產的鑒定、保護、保存、展出和恢復方面的工作人員和專家;    (d) 提供有關國家不具備或無法獲得的設備;    (e) 提供可長期償還的低息或無息貸款;    (f) 在例外和特殊情況下提供無償補助金。 
    第23條 世界遺產委員會還可向培訓文化和自然遺產的鑒定、保護、保存、展出和恢復方面的各級工作人員和專家的國家或地區中心提供國際援助。
    第24條 在提供大規模的國際援助之前,應先進行周密的科學、經濟和技術研究。這些研究應考慮采用保護、保存、展出和恢復自然文化遺產方面最先進的技術,並應與本公約的目標相一致。這些研究還應探討利用有關國家現有資源的手段。
    第25條 原則上,國際社會只擔負必要工程的部分費用。除非本國資源不許可,受益於國際援助的國家承擔的費用應構成用於各項計劃或項目的資金的主要份額。 
  
  第26條 世界遺產委員會和受援國應在它們簽訂的協定中確定享有根據本公約規定提供的國際援助的計劃或項目的實施條件。應由接受這類國際援助的國家負責按照協定制訂的條件對如此衛護的財產繼續加以保護、保存和展出。
    Ⅵ.教育計劃 
  第27條 1.本公約締約國應通過一切適當手段,特別是教育和宣傳計劃,努力增強本國人民對本公約第1和第2條中確定的文化和自然遺產的贊賞和尊重。    2.締約國應使公眾廣泛了解對這類遺產造成威脅的危險和根據本公約進行的活動。 
    第28條 接受根據本公約提供的國際援助的締約國應采取適當措施,使人們了解接受援助的財產的重要性和國際援助所發揮的作用。 
    Ⅶ、報告 
  
  第29條 1.本公約締約國在按照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大會確定的日期和方式向該組織大會遞交的報告中,應提供有關它們為實行本公約所通過的法律和行政規定和采取的其他行動的情況。並詳述在這方面獲得的經驗。    2.應提請世界遺產委員會注意這些報告。    3.委員會應在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大會的每屆常會上遞交一份關於其活動的報告。 
    Ⅷ.最後條款 
  第30條 本公約以阿拉伯文、英文、法文、俄文和西班牙文擬訂,五種文本同一作准。 
    第31條 1.本公約應由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會員國根據各自的憲法程序予以批准或接受。    2.批准或接受書應交存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總干事。 
    第32條 1.所有非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會員的國家,經該組織大會邀請均可加入本公約。    2.向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總干事交存1份加入書後,加入方才有效。 
    第33條 本公約須在第20份批准書、接受書或加入書交存之日的3個月之後生效,但這僅涉及在該日或之前交存各自批准書、接受書或加入書的國家。就任何其他國家而言,本公約應在這些國家交存其批准書、接受書或加入書的3個月之後生效。 
    第34條 下述規定須應用於擁有聯邦制或非單一立憲制的本公約締約國:    (a) 關於在聯邦或中央立法機構的法律管轄下實施的本公約規定,聯邦或中央政府的義務應與非聯邦國家的締約國的義務相同;    (b) 關於在無須按照聯邦立憲制於采取立法措施的聯邦各個國家、地區、省或州法律管轄下實施的本公約規定,聯邦政府應將這些規定連同其關於於以通過的建議一並通造各個國家、地區、省或州的主管當局。 
    第35條 1.本公約締約國均可通告廢除本公約。 
  2.廢約通告應以1份書面文件交存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的總干事。    3.公約的廢除應在接到廢約通告書1年後生效。廢約在生效日之前不得影響退約國承擔的財政義務。 
    第36條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部干事應將第31和32條規定交存的所有批准書、接受書或加入書和第35條規定的廢約等事通告本組織會員國、第32條中提及的非本組織會員的國家以及聯合國。 
    第37條 1.本公約可由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的大會修訂。但任何修訂只將成為修訂的公約締約具有約束力。    2.如大會通過一項全部或部分修訂本公約的新公約,除非新公約另有規定,本公約應從新的修訂公約生效之日起停止批准、接受或加入。 
    第38條 按照《聯合國憲章》第102條,本公約須應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總干事的要求在聯合國秘書處登記。 
    1972年11月23日訂於巴黎,兩個正式文本均有大會第十七屆會議主席和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總干事的簽字,由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存檔,並將驗明無誤之副本發送第31條和第32條之所有國家以及聯合國。 
    前文系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大會在巴黎舉行,於1972年11月21日宣布閉幕的第十七屆會議通過的《公約》正式文本。 
    1972年11月23日簽字,以昭信守。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