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童古鎮:穿越歷史的精彩
日期:2016/12/14 10:10:39   編輯:古建築保護前童鎮位於寧海西南,是一座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人文景觀豐富的江南古鎮。前童始建於宋末,盛於明清,人們形容其是“一座不凡的江南明清時期的民居原版,一幅古韻濃重、活色生色的鄉村畫,一段美侖美奂的江南絲竹調”,是一部活著的、完整的浙東民居文化史。
冒著霏霏春雨,我們走進前童老街,恍如穿越時光,回到了700多年以前。
據說前童村中九成以上的村民都姓童,由南宋年間一家數口衍生而來,是江南為數不多的獨姓大村。因童氏最早安家於當地惠民寺寺院前,故稱為“寺前童”,後來簡稱為“前童”。
前童的村落按“回”字九宮八卦式布局,南街北街是外圍,花橋街、石鏡山路、雙橋街為內圍。村中老街、小巷布置有序,1300多間明清時的院落、民居、祠堂、亭台、牌坊、街巷、水井、渠道錯落其間。童姓祖先按照八卦原理,把白溪水引進村莊,潺潺溪水挨戶環流,人人可在溪水中洗菜淨衣,可謂家家連流水小橋,戶戶通卵石幽徑。青籐白牆黑瓦,石頭镂花窗戶,雕梁畫棟門樓,蒼涼中顯現出昔日曾經的繁華。
700多年來,前童的古老民居,幾乎完整無損地保留著昔日的風貌。
“職思其居”,是清代舉人的住宅,這裡曾出過三位秀才。紅條石門台上刻著“量入為出,勤儉持家”的家訓。庭院為當地典型的四合院,中間由二層木樓木隔出幾重庭院;正壁上,當年中舉的喜帖尚依稀可辨;天井寬敞,遍地是用卵石鋪砌的金錢狀圖案,蘊含“金錢鋪地”之意;“五福臨門”,建於嘉慶年間,屋頂有前童唯一的左右對稱、高聳入雲的馬頭牆,俗稱“五岳朝天”。牆面嵌著雕花石窗,外牆上塑浮雕文字,牆尖塑著沖天而起的躍魚和飛龍,寓含“鯉魚跳龍門”之意。門柱上兩只活動的倒掛獅子,表示事事如意,暗喻著古代家庭老少之間的生氣和樂趣。門牆上一對瓷盆中各飾有5只飛舞的蝙蝠,象征著五福臨門;“童氏大祠堂”,建於明洪武18年,碩儒方孝孺親自參與了設計,是典型的隋唐風格明式建築。方孝孺題寫的“詩禮名家”匾額高懸當中,門口豎有兩對長方形花崗石桓桿夾,堂內立有一塊清道光三年的“祖訓碑”,是前童先祖教育後代要“耕讀傳家”、“奉禮完課”的族訓。角樓吸取了明代皇城的建築風格,至今保存完好。
前童素稱“詩禮名家”。早在明初,鄉紳童伯禮就築“石鏡精捨”,以聚六經群書數千卷,先後兩次禮聘當時為朝野推崇的方孝孺前來講學,課教子弟,開啟文明,奠定了儒鄉基礎。後來,燕王朱棣自立,要方孝孺起草篡位诏書,如若不然便要滅其九族。方孝孺答“十族又何妨!”這第十族,便是他的學生。前童學子或慷慨赴死,或充軍邊疆,870人,無一貪生怕死。魯迅先生文章中所贊同是寧海人的柔石“台州式的硬氣”,應該也有前童人一份。前童僅明清兩代考取秀才以上功名者多達202人,現代和當代又有教授、博士、留學生等400多人。
每年春節是前童最熱鬧的時候,鳴群鑼、抬鼓亭、放铳花,萬人齊鬧元宵,盛況空前。
近年來,前童以其獨特的人文景觀,吸引海內外游客紛至沓來,兩萬多人的小鎮,每年吸引游客近百萬人次。
去年4月,“5·19”正式成為中國旅游日,讓前童獲得了新的發展契機。去年“5·19”期間,前童全鎮僅餐飲和手工藝品行業的營業收入就達800萬元,相當於平日裡三四個月的營業額。前童鎮旅游部門表示,全鎮的旅游經濟活力尚未充分調動起來,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這也將成為百姓增收的一個有效途徑。
今年,酒店建設、梁皇古驿站維修、石鏡精捨區塊建設等9個項目全面,森林村莊、鄉道綠化等工程也已起步。“十二五”期間,前童鎮將突出“文化強鎮建設、宜居城鎮建設、生態休閒旅游名鎮建設”三個重點,加快形成大交通、大景區、大文化旅游發展格局,全面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和配套服務建設。
(編輯:李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