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港市發現四川大地主劉文彩地契
日期:2016/12/14 12:20:48   編輯:古建築保護 該館館長馮桂淳在審核布展的地契文物時,發現了一張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長40厘米寬38厘米、立契人為劉文彩的民間“白契”。“立文人劉文彩,茲因不便,今將自己園子場一段,計地平尺六分九厘九毛九絲一忽,東至大道,西至劉長存,南至李繼明,北至夥道往東一至官道,四至明白,今憑中人說合,賣與劉海鳌名下使用,永遠為業,言明每分價洋一百元正,其洋當日交足,並無欠少,恐口無憑,立契為證。中華民國三十二年舊四月二十五日立契。東邊長活八步正,西邊長活十八步一尺六寸,南橫活九步正,北橫活九步二尺五寸。官尺:劉國瑞。中人:劉增起、李繼明。”
憑著整理上萬張地契文物的經驗,馮桂淳從地契略微發暗的紙質、長時間存放陰濕地區形成的霉斑點、字體墨跡受潮暗淡等特點,並向該地契擁有者、旅居北京市通州區漷縣的貴港籍收藏家蔣先生印證,確認這張地契來自成都地區,應是由管家等管理人員實施買賣的四川大邑縣地主劉文彩的地契。理由有四:一是地契只有六分九厘多地,對這種小地塊,大地主劉文彩肯定不會上心也不知情;二是土地在村裡,是菜園地且每分地高達一百大洋高價,購買用途應或是作宅基地使用;三是標的物雖只是六分多,卻能動用“官尺”,即由衙門人員丈量,絕非一般人家可為;四是土地面積精准至只有茶杯那麼大的“忽”,說明賣地人處事精明。
馮桂淳介紹說,此地契所賣出之地貴至每千洋一畝,這在民間是極為少見的。此外,這張地契對土地面積的計算居然精准到了畝之後的五位數“忽”,還有把“闊”字簡寫為“活”字的特定用法等,反映了民國期間四川特有的民間用語。這張看似簡單的地契所表現出來的豐富內容,對研究民國時期的土地清量具有較大研究價值。圖為地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