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保護古遺跡倡議書

保護古遺跡倡議書

日期:2016/12/14 19:00:25      編輯:古建築保護
中國古代建築,特別是木結構建築,體現著東方民族獨特的智慧和美學面貌,在世界建築史上獨樹一幟,我們有義務將其視為中華文明的基本元素向公眾普及其基本知識;在城市化高度發展的當下,我們應創造一個多元文化共存的和諧世界,尤其應審視中國的歷史上先民創造的建築文明,以先民的智慧之光引領當代建築師走向未來。“5·12”汶川特大地震,不僅使災後重建提上議程,更使我們反思為什麼以柔克剛的中國傳統木構建築能稱為“建築版太極拳”,中國人尤其要十分珍視自己的寶貴財富。

當前,我國古代建築,特別是早期木構建築,遺存無多。以中古遼代建築為例,20世紀初尚存14處,經過1個世紀的變遷現僅余9處,保存狀況更是令人堪憂。為此,我們鄭重向全社會倡議:

一、各界人士共同努力,充分利用一年一度的“文化遺產日”,全力向我們的國民啟蒙古代建築基本知識,在全社會形成“認知遺產、熱愛遺產、保護遺產”的文化氛圍。

二、各文物保護單位、專業研究機構、教學機構和專業人士要重視古建築考察、測繪等基礎工作,團結協作、資料共享、成果共享,推動建築歷史研究向縱深發展,尤其要使已經開展了的遼代木構建築的基礎研究扎實而深入,為重新確立自成體系的中國建築學而奮斗。

三、各文博與建築專門機構要加大建築文化啟蒙、宣傳力度,以飽滿的熱忱和較高的學術造詣,為我們的建築傑作樹碑立傳,要在研究的基礎上編輯出版集測繪、攝影、研究報告、工程修繕報告為一體的建築專集,目標是讓世界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中華文明,並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作好物質及精神准備。

四、文物界、建築界應與教育界密切合作,將建築歷史的基礎知識納入中小學教育體系中,編制適合中小學特點的圖文並茂的古建文化圖說教科書。

五、城市規劃設計與管理部門要與文化遺產保護部門密切合作,尊重傳統並以史為鑒,在城鄉形成“建設”與“保護”相互依存、共同繁榮的局面的同時,著重探討對現代建築設計有啟示的古代建築防災減災設計手法等,為保護我們共同的文化遺產獻計獻策。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