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絲綢之路復興之旅”抵達伊斯坦布爾
日期:2016/12/15 14:55:18   編輯:古建築保護由阿達帕扎勒前往伊斯坦布爾僅有不到二百公裡的路程,但此程使“絲綢之路復興之旅”采訪團的車隊真正跨過了“亞歐大陸橋”,即由東向西跨過了連接北邊黑海與南邊馬爾馬拉海的博斯普魯斯海峽,海峽以東被伊斯坦布爾人稱為“亞洲”,同理,海峽以西被稱為“歐洲”,甚至在車隊通過了大橋後,在橋的西端看到了“WELCOM TO EUROPE”(歐洲歡迎您)的標志牌。
公元前658年始建於巴爾干半島東端、博斯普魯斯海峽南口西岸,位於金角灣與馬爾馬拉海之間地岬上,稱拜占庭。公元324年,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大帝從羅馬遷都於此,改名君士坦丁堡。1453年土耳其人作為奧斯曼帝國首都後,始稱伊斯坦布爾。1923年土耳其遷都安卡拉,但伊斯坦布爾仍然是土耳其經濟、文化的重心所在。現市區已包括海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峽中、南段兩岸以及與之相連的馬爾馬拉海北岸地段,包括海峽東岸的於斯屈達爾,成為地跨歐、亞兩洲的大城市。
在伊斯坦布爾,采訪團參觀了建成於1616年的蘇丹阿赫梅特清真寺。與一般清真寺不同的是它有6個宣禮塔。由於它的四周牆壁鑲嵌著兩萬多塊藍色花瓷磚,使得大廳裡光線顯得格外柔和、靜谧,故又稱“藍色清真寺”。據傳燒制這些瓷磚的工匠是從波斯招來的,而瓷磚上的色彩與紋式多為藍白相間,具有典型的中國瓷器特點的元素,所以它展示了奧斯曼建築藝術和東方建築藝術的淵源關系,而這種文化的交流與傳播,也正體現了“絲綢之路”的作用的已廣泛到不限於商品交流的范疇。
位於藍色清真寺旁邊的索菲亞教堂,是羅馬帝國時期的基督教堂,它是一座氣勢宏偉的長方形石頭建築,上面巨大的穹頂,直徑31米,離地面55米。底部四周有40個大玻璃窗,4座雄偉的拱門,是典型的拜占庭建築。1453年拜占庭帝國滅亡後,信奉伊斯蘭教的土耳其人在教堂外修建了4座宣禮塔,將這座千年歷史的大教堂改為清真寺。1935年,土耳其共和國建立後,將它改為博物館。雖然經過歷朝歷代的變遷、修復,以及不同宗教信仰的影響,但對於藝術品保護意識始終貫穿於土耳其人的思想中,索菲亞博物館即是最典型且最生動的實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