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位於有福之州,溫泉古都——福州,這座有著兩千兩百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的中心。鼓樓區是福州的文化發源地,三坊七巷就座落於鼓樓區,現有占地44萬平方米(其中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構成三坊,七巷則是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
三坊七巷發轫於晉,形成於唐宋,鼎盛於明清,就像一片優美的菩提樹葉掛在閩都古城的衣襟上,其中的南後街就是葉的主脈,十條坊巷就為葉的支脈,其余的小巷便是葉脈中最細小的“毛細血管”,那灰瓦黑白牆構成的一座座老宅古厝是這片葉的細胞。三坊七巷充溢著古老雕琢的韻味,帶給人們對古城福州的無限遐想。
該街區至今保留了明清時代的民居和園林建築兩百余座,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有九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八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兩處,區級文物保護單位一處,市級掛牌保護單位八處,歷史保護古建築一百三十一處。三坊七巷被專家學者百姓稱“明清建築博物館”,“明清城市建築孤本”。這些古建民居可分名人故居和典型民居兩大類,有的既是名人民居又是典型民居,眾多的歷史名人將他們的足跡疊加這片布滿古跡的土地上。
在歷史滾滾車輪進程中,許多歷史古跡,特別是城市的古建築,古街道消失殆盡,但是在我們的三坊七巷還完整保留著古老的裡坊制度的元素,因此三坊七巷又被人們稱為“中國坊巷建築的活化石”,三坊七巷是福州歷史文化名城的文化腹地,三坊七巷每一塊“明磚”,每一片“清瓦”都是福州城市的寶貴文化遺產。遙想當年大學者陳衍的一句“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讓三坊七巷名滿天下.
三坊七巷還是個人才雲蒸之所在,據統計自唐至清,共中文武進士148名,鄉試舉人更在三百人以上。其中狀元2名:宋鄭性之、清王仁堪;榜眼2名:清林枝春、廖鴻荃,更難得的是科甲盈門的現象比比皆是。有人統計過,民國年間十三·任海軍總長,部長,總司令都是福州人當任,其中六個海軍總司令處在三坊七巷,真是科甲蟬聯,海峤人文羅福地.
為什麼福州人才不斷湧現,這恐怕只能從閩人深厚的文化底蘊中去找答案了。正如我在講解三坊七巷時,常說的一句話這麼多名人出現在這裡,在別的地方,堪稱奇怪,在這裡不足為奇,這就是三坊七巷,這麼多名人出現在這裡,在別的地方,堪稱奇怪,在這裡不足為奇,這就是有福之州—福州,濱海鄒魯名副其實.
目前三坊七巷的人氣如日中天,每天去游覽的人過兩三萬,節假日甚至高達十來萬,可惜的是游客無法領略三坊七巷精華之所在,最常聽到就是“這裡大戶人家真多”,“三坊七巷也就是一條商業街”。這真是入寶山空手而歸,令人可惜,有的不遠萬裡慕名而來的游客也只能卡溜一下回家了,惜哉,惜哉。
據悉,在幾天後也就是今年的3月5號三坊七巷就要開始正式收門票了,在此之前來過的人不少,可惜看的懂的人很少,不論是外地人,本地人,土生土長的人,又或者是導游們。我們常常會用身在福州不知福去戲谑調侃一些身邊的人和事,現在想想,這些即將要用門票進入的景點對很多曾經的匆匆過客,游玩拍客來說,也是這種遺憾。
故居是不會說話的,幾經易主,歷經春秋,我想早無所謂了是誰在此停留過,贊揚,貶低還是憑吊。三坊七巷和很多泛黃的老照片一樣,就算曾經輝煌,那也是過去的歷史了,而現在,還有多少人真正的去琢磨他們當年的故事呢?
當我們驚歎一個地方走出這麼多名人的時候就會說這裡是風水寶地,縱然成才的道路很艱難,成才的人也是一路艱難最終才能輝煌。但是早已經物是人非,就像現在我們走進故居說嚴復,說林徽因,說林則徐的時候,我們看不到歷史上的人再鮮活起來,就是他們的後人,也只能通過牆上的圖片去間接的拜訪了。
人去樓空,這也是常有的感歎。但是在這裡,我沒有感覺過樓因為人去而空過,老宅存住了風水,當他們不在僅僅作為生活房屋的時候,那些懸掛的燈梁,門上的一路連科,甚至於屋檐下的一斗三升都還在默默的提醒過客,我曾經的歲月。當然那些木頭多少都有些斑駁,歲月也泛黃。
福州人現在也沒多少會說福州話的人了,尤其是很多福州的小孩雖然還帶著濃濃的地瓜腔,但是他們不知道怎麼發出正宗的地瓜音,因為他們的父母也已經忘記了這片土地上最淳樸的方言。很多福州的80後,是這樣吧,還記得那些福州話嗎?三坊七巷裡住過的人是滿口福州話的,比如當年的林旭見光緒,由於滿口的鄉音,最後是用紙筆與皇帝交談的,也成為佳話。而從小就沒有生活在福州的林徽因,居然能讓她一生的好友,根本不是福州人的金岳霖先生也說了一口地道的家鄉方言。還有嚴復的第三子嚴叔夏的長女,辜嚴倬雲女士,離開這裡在台灣那麼多年,仍然還是一口方言的腔調……
東街口天橋要拆的那幾天,很多的福州人,上至40後的老人,50、60後的中年人,還有很多80後的年輕人都到橋上依依不捨的合影,報紙上說這是福州獨特的一次情人節,因為和逝去的歷史有關系。後來看到很多年輕人的微博都對天橋表達了很深的懷念。
很可惜三坊七巷被發現的很遲,所以作為福州人在看到電視上上演自己的故鄉的時候都帶著太多的不解。福州這個城市就是這樣,好壞都不放在表面上,甚至也不讓人太多的了解,只為有緣人懂。福州人是如此,三坊七巷那些離開的人也是如此,當然,走過這麼多次,人在看老宅的時候,老宅也在選擇他所傾心的人,因為懂它,所以會在裡面多作停留。
在二梅書屋的假山下水池,還有水榭戲台的水中,林則徐紀念館的幾處活水裡都不缺那些游動的魚,可是歷來魚也和屋子一樣不言不語,所以,有緣自然明白,或者也就走走拍拍,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