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聲哀歎古村落
日期:2016/12/14 10:02:21   編輯:古建築保護保護缺失
海南古村落雖然規模不大,卻獨具特色。但長期以來,我省缺乏對古村落的保護,至今沒有摸清“家底”,古村落日益黯然……
海南至今無古村落認定標准
海南有多少古村落?
面對記者的提問,《海南歷史文化大系·海南古村古鎮解讀》兩位作者楊衛平、王輝山都搖了搖頭。
“據我了解,目前,海南沒有哪個部門,針對古村落做過全面的普查。”楊衛平說,《海南古村古鎮解讀》是目前唯一一本專門寫海南古村古鎮的書籍。
“到現在,海南還沒有出台評定古村落的標准。”省博物館副研究員王輝山說,海南的古村落與其他省份不同,雖然沒有像鳳凰城那樣連片、成規模的古村落群,但卻有很多自己的特色,如民族文化、島嶼風格、海外交流等。
記者了解到,目前國家對古村落的評定標准,有《全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評選和評價辦法》和《傳統村落評價認定指標體系(試行)》。
“如果按照國家的標准,要求村落有清朝以前建造的成片建築,總建築面積在2500平方米以上,那麼符合標准的海南村落太少了。因為海南不僅村落的建築歷史不長,就是村落的歷史也不長。”王輝山說,各地的村落特色不同,認定的標准也只是提供一個大體的方向,具體的還得由地方具體制定。
目前,廣東、安徽、蘇州等地均出台了地方古村落認定標准和相關保護法規。王輝山認為,海南也應該出台相應的認定標准和保護法規,評定出省級、縣級古村落保護單位,實行分級保護。
20余年海南2000自然村消失
日前,國務院參事馮骥才指出,我國一天時間消失的自然村有80個到100個。
與中國整體情況一樣,海南的自然村落也正在消失。楊衛平說,根據各地民政部門、住建部門等提供的資料不完全統計,從建省到2012年,我省被拆遷、被改造、消失的自然村落約2000個。
至於古村落,由於缺乏統計,無法查到具體數據。楊衛平說,上世紀90年代,他曾走訪過海南18個市縣100多個古村落,時隔20年再次走訪,很多傳統村莊或被破壞,或被拆遷,傳統建築或坍塌或被拆除,而村民的生活也在改變。
保護姗姗來遲。直到去年5月,我省印發了《海南省開展傳統村落調查工作實施方案》,標志著傳統村落調查和保護工作正式啟動。
目前,全省共登記上報139個傳統村落,其中文山村、東譚村、上丹村、保平村、十八行村、白查村、高林村等7個村落入選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另有15個傳統村落經初步認定具有一定的保護價值,但其資料不全。
從上報的139個傳統村落分布上看,海口、文昌、屯昌、定安、瓊海傳統村落數目均超過10個,海口市以36個居首;中部的五指山和白沙傳統村落數量也較多;與之相比,西部分布較少,昌江、東方、臨高、樂東等市縣各有1個。
復活之路
當江西婺源、浙江烏鎮、江蘇周莊、湖南鳳凰古城等古村落,成為當地主要旅游景點時,海南大部分古村落卻依然藏在深閨人不識,如何才能讓海南的古村落煥發新生機……
1.政府企業都投入
村民憑古宅入股
榮堂村、鹽丁村等古村落,擁有很好的旅游資源,而發展鄉村旅游的夢卻一直落空。
2006年,海口旅游投資控股集團曾對榮堂村旅游開發進行了調研論證,試圖把該村開發成一個與火山口公園互補的景區。但是,7年過去了,榮堂村依舊在深閨之中。
鐘曉翼說,想開發榮堂村的公司不少,甚至有公司在村裡一呆就是3年,就是想利用村裡的老房子開發鄉村旅游,但最終沒有談成。沒談成的主要原因是開發成本太高,一是要完善村裡的基礎設施建設,二是要修繕古宅,三是建設配套旅游經營項目。此外,村民參與開發的模式仍有不同意見。
“適當開發有必要,但要有度。”有專家認為,現在的古村落開發已成套路,首先是找有資本的開發商,然後不經過專家論證也不向當地百姓公示,完全按照商業營利的需要制訂方案,把無法當景點和賣點的文化遺產甩到一邊,最後是“騰籠換鳥”,遷走甚至遷空原住戶,使古村落失去活的記憶和生命。
有關專家稱,對於古村落的開發,蘇州的經驗可以借鑒。政府完善古村基礎設施並對價值較高的古建築進行修繕,以此作為資本入股,然後引入社會資金成立旅游股份公司,村民按其古建築的評估價值入股,參與景區盈利分紅,實現三方共贏。目前,這一模式已在被譽為“太湖第一古村落”的陸巷村試點成功。
2.工藝流程搬進村
游客住宿請進村
王輝山認為,保護古村落應該保護三個方面,一是村落自然環境,二是傳統建築風格與村莊布局,三是傳統人文生活景觀。
但是保護不是停滯。許多人念念不忘的鄉村風景其實對村民來說,是一種“難熬”。“比如,不應該強迫老百姓住在狹窄、昏暗的古宅裡,更不應該讓黎族同胞重新住進茅草屋。”王輝山說,保護應該是一種文化傳承,比如黎族茅草屋改造可以改變建築材料,但保留船型的建築風格和文化符號。
香港中文大學博士張慧敏說,要想保護傳統人文景觀,就要讓村民從傳統生活方式中獲利,而這需要開發利用。
張慧敏建議,利用游客的懷舊心理重現“古村生活”,但這些“生活”是提供給游客的表演,同時,吸引游客在古村中居住。如果有手工藝的村莊,還可以復原傳統手工藝制造流程,游客可以觀賞、體驗、購買。海南可以選擇一個黎族古村落,呈現出從種麻、織布、染色到織繡等整個黎族織錦工藝流程,而不單單是“織”這一手工藝。
3.老房子開新酒店
古村建影視基地
“古村落的保護,也並非全部要恢復原來的狀態,也可以物盡其用,承載現代生活。”楊衛平說,在國外,許多小鎮上的酒店,都是利用老房子建的。“我曾在泰國看到一家酒店,外面看就是村落,走進去,就是用村裡老房子改建的客房。像瓊海的蔡家宅、文昌松樹村的大屋,完全可以改建成有特色的酒店。”
楊衛平認為,古村落還可以打造成為藝術家流動站和影視基地,吸引大批藝術家聚集村莊創作。
榮堂村獨特的建築和歷史,吸引了不少畫家和攝影愛好者前來。記者7月27日到榮堂村采訪時,恰逢海口美協副主席符史雄陪著十多位廣東藝術家到榮堂村參觀、寫生、攝影。村道上隨處可見席地而坐在創作的畫家,而這對榮堂村的老人們來說,已是習以為常的事。
而在海口博學村已逐漸形成了一座藝術家聚集的村莊。去年,中韓建交二十周年,10名韓國藝術家到博學村駐村17天,在本土藝術家和村民的配合下,進行社區空間藝術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