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鉛山 養在深閨的千年古鎮
日期:2016/12/14 10:11:40   編輯:古建築保護鉛山建縣始於南唐保大十一年(公元953年),因盛產鉛而得名。鉛山地名讀yanshan。在水運時代,鉛山縣城所在地河口鎮作為一個“八省通衢”,把閩江水系、瓯江水系、錢江水系與鄱陽湖、長江進行貫通的商業重鎮,也就是說,河口是贛、閩、浙、粵、鄂、豫、皖、湘八個大省的重要商品集散地之一。河口以紙張、茶葉之大宗集散,帶來了百業之繁盛,而成為與景德鎮、樟樹鎮、吳城鎮齊名的江西四大名鎮之一。河口會館雲集,富商扎堆,貨源充足。富足的河口先人沒有浪費他們的富足,在“買不完的河口”時代,建造了現在“看不完的河口”。
河口古鎮
鉛山縣城所在地河口鎮,曾是歷史上江西四大名鎮之一。北宋時稱“沙灣市”。明嘉靖年間,這裡手工業發達,水路直通鄱陽湖,商品交換的擴大促進了“沙灣市”的繁榮.到了清乾隆年間,河口進入鼎盛時期,閩浙皖贛川廣荊蘇等貨物集散於此,轉銷全國,成了商賈雲集的“八省通衢”之地。
如今,這裡仍保留著舊時繁華的印記和古樸的風貌.沿河五米長的明清古街,由東而西沿信江南岸建築,舊分一堡、二堡、三堡,全長約2.5公裡,寬6米,路面用長條青、麻石鋪砌而成,布滿車轍。鎮內小河蜿蜓迥轉,一座座青石橋橫跨兩岸,增添了小鎮的水鄉情調。沿江碼頭的碑石上,字跡歷歷可見,令人回想起當年“貨聚八閩川廣,語雜兩浙淮楊,舟楫夜泊,繞岸燈輝 ”之盛。
河口曾經是一座商業重鎮,也是一座生活的小城市。沿江的一堡到三堡是當年的商業街,街上商鋪林立,如今只有一兩個小店開著,當年的大商號成了賣點小煙酒的小雜貨鋪和早點店,更多的商號成了住家還有閒置著的。陸路時代注定了這個鎮子的沒落,昔日喧鬧和忙碌已經不再。但是留守著老街的老人和孩子們,似乎延續了老街的生命或者說賦予了老街新的生命,他們以老街為家,有了只屬於他們的生活。
狹窄深長的防火和排水通道,成了人們下河去的通道;兩對面的店鋪二樓之間架起了竹竿,可以晾曬衣服;鍋灶搭在門口,就解決了原先店鋪的格局缺少廚房的問題;老街的石板路是孩子們最好的游樂場;老人就坐在門口,看著過往的行人,仿佛參透了人間一切的紛紛擾擾後的平靜。
如果在哪個南向的弄堂口拐進,走不多遠,就到了惠濟渠。惠濟渠據說為明代內閣首輔、戶部尚書費宏所修。惠濟渠在老城區的一段向東繞成一個半圓彎月型,然後向北注入信江,彎月形走向延長了河道的長度,讓盡可能多的人家可以沿水而居,解決城區居民的用水和消防需要。河道的外側是石板路,河道的內側則是一座座的宅院,每座宅院的門口有一架石橋跨過惠濟渠與河道外側的大路連接。河堤、石橋、用水埠頭以及沿河的民居的建材大多是采自當地的紅石頭,盡管經過數百年的歲月,紅石頭依然色澤鮮艷,倒映在渠水裡,實在是意趣盎然。
古鎮北面,是聞名的九獅山,為縣北門戶,又稱龍門。山下江水深不可測,據說從這裡可以直達龍宮,故名“龍門第一關”,現镌刻在峭壁上的“龍門第一關“五個大字仍清晰可見。九獅第一山下的明代“天乳寺”為明代佛寺,寺邊有一天然水池,上書“天乳寺”,相傳為康熙手跡。它門臨信江,有石階盤曲而上,古寺修竹,樹木掩映.每當傍晚,夕陽西下,山水交映,晚霞飛紅,如在詩情畫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