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古鎮,老秤匠堅守千年工藝

古鎮,老秤匠堅守千年工藝

日期:2016/12/16 18:12:40      編輯:古代建築
  桿秤在我國已經沿用了2000多年,手工桿秤堪稱“國粹”。日前,民間手工技藝“桿秤”入選肥西縣第三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電子秤普及的時代,人們對逐漸退出歷史舞台的手工桿秤更多的是留戀。近日,記者來到肥西三河,采訪了古鎮上第四代做秤的非遺繼承人,53歲的蔡治國。

  “蔡家桿秤”名噪一時

  蔡治國的桿秤店隱藏在風景秀麗的三河古鎮一溜排富有徽派特色的建築中,是三河老街上僅存的一家桿秤店。雖然沒有店招牌,門口架子上掛著長短不一的十多把秤便是這家店的最好標志。這家手工制秤店還保留著上世紀60年代的古老名字――三河鎮衡器綜合門市部。攤開一疊發票,這串古老的名字似乎把人帶回遙遠的過去。

  據蔡治國介紹,祖上已有做秤工藝。清朝末年,祖父蔡元興“跑挑子”,從湖北沿長江一路東來,帶著一手做秤絕活到三河。近百年裡,蔡家桿秤生意興隆,當地做柴米油鹽各行各業生意的用的都是蔡家的秤。在爺爺那個時代,每桿秤的秤心上刻著作者的名字。蔡治國10多歲開始學制秤,一干就是40年。

  “權衡利弊”工藝精巧

  雖然蔡治國的店面簡陋,但是裡面陳列的秤小到2斤,大到兩三百斤,非常齊全。這項被稱為“國粹”的手工技藝是如何的精致和神秘?蔡治國戴上眼鏡,系上藍色圍裙,現場展示了制秤的每個步驟。

  從選材、刨桿、水磨、下料、打眼,到校秤、量步、錐星、再次水磨到拋光打蠟,這門精細的手藝約有十三四道工序,道道容不得半點馬虎。制秤的工具也是琳琅滿目,如鋸刀、錘子、剪子、鉗子、小斧頭等。

  成語“權衡利弊”,就是從做秤來的,權是秤錘,衡是秤桿。 “一桿秤是否准確,打眼是關鍵。 ”蔡治國說,找不准秤桿上的平衡基准點,做出來的秤就不准,秤就會有偏差。因此,蔡治國對自己的職業極為虔誠,從不因操作失誤而讓秤短斤少兩。

  桿上一排排星眼,做工之難、之細、之精,仿佛藝術品一般,令人歎為觀止。一桿秤上有多少星,便需多少眼。將一段段的細鋁絲插入眼中,折斷,锉平,便留下了一個個星點。一枝承受15公斤的秤要鑽近300個眼,稍不注意就會戳穿木桿而報廢。

  秤桿要選擇紋路細膩且木質堅硬的上等材料,錐星的深度和力度也有講究,包頭尾的銅片長度和秤砣的重量、桿秤長短要搭配好。“配秤講究一個配字,要讓所有元素和諧。”制作一桿小盤秤,蔡治國需要3個小時。

  “時光之笛”期待傳人

  去年10月,著名詩人舒婷來三河旅游時無意中發現了蔡治國的店,她用“時光之笛”來形容桿秤。雖然桿秤傳承著2000年的文化,但是,由於電子秤對市場的占領,手工桿秤正逐漸退出市場。 “如今,木秤的銷量銳減,一天只能賣出一把桿秤”。

  為保護此項傳統工藝,肥西縣將手工木桿秤制作工藝列入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同時,三河鎮政府還幫助蔡治國共同開發制作了可作旅游產品的小秤。蔡治國希望這桿小秤能傳承“時光之笛”的風韻,也希望招到徒弟將這項傳統技術傳下去。(方耿忠、胡世龍、廖欣、祖春玲、王素英)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