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一青磚老宅主體結構為中國古建典型木構架承重
日期:2016/12/15 1:29:2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位於市區浦橋河畔西門蓮花埭3號的百年文保樓葉宅,整體遷移“讓道”廣化路建設,因其房齡之高、整體性差、路徑復雜備受關注。老宅如同“積木屋”,施工圖紙上的方案能否順利實施,取決於琉璃瓦古建築現實基礎狀況。
老宅主體結構為中國古建典型木構架承重,施工人員已開始對老宅基礎進行“體檢”,西廂房不同位置的11根承重柱均接受檢查,下端均挖開了一個邊長2米,深約0.35米的“大池”,木柱底部依次可見石柱礎、青石板、板下雜填土,像“三明治”層層清晰可見。挖掘工人告訴記者,老宅地基下的泥土較軟。
這些青磚,比南宋香糕磚要寬,因地下水的濕潤,顏色也更深一些。坑的一頭,豎著一塊石板,考古人員認為,石板處可能是古代存東西的窯,也有可能是垃圾桶。坑內還發現一些青瓷片,根據色釉、燒造樣子等,推斷是元代物品。杭州市人大常委會主任、中山路綜合保護與有機更新策劃工作領導小組總顧問王國平到現場查看,他建議,中山南路美食夜市一條街的建設,要堅持對遺址的最小干預,打好“南宋牌”。南宋時,中山路旁不乏官署、大戶人家,三省六部就設在現在白馬廟巷一帶。到了十五奎巷附近,民居越來越多。
中國美院從廳、堂、樓、閣、亭、榭、廊、台8種建築類型來分析,認為南宋建築有別於秦漢唐的粗犷厚重,也不同於明清的奇異乖張,它構造簡潔、輕盈通透,注重實用性。 屋頂也很有特色。南宋朝廷從北方遷來,由於沒有了積雪的壓力,又要盡量將屋檐外挑遮陽,所以屋面相對寬敞平坦。十五奎巷和中河路交叉口,是中山南路美食夜市一條街的入口。按照規劃,要造一座望仙樓。工程動工前,考古人員先進場摸底。
施工方浙江大陸建築特種工程有限公司工程師張林波則總結,“積木屋”的基礎狀況可評級為“良好”。經過實際調查,磚木建築的老宅內部依靠78根承重柱支撐,承重柱柱礎下端為約8至10厘米厚的青石,石板下泥土未經特殊處理,經過百年青石仍牢牢支起房屋。張林波解釋說,老宅圖紙不全,基礎“體檢”為如何完成平移關鍵一步“托換”提供參考。張立波進一步解釋,在未來都要“掘地三尺”,承重柱四方均挖出1米余深的“池子”。施工過程中,將先用0.35米高的鋼筋混凝土“托換支墩”托住每根承重柱;然後再以支墩為受力點“架空”老宅,在地下打造一個鋼筋混凝土的“網格托盤”;帶著滑腳的“網格托盤”便可以如米篩端起“積木屋”,在水平推拉力的作用下在軌道上滑動。
省文物局相關負責人稱,市級文物名稱調整,需經政府公告才產生效力。市文物保護考古所所長蔡鋼鐵介紹說,2005年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公布後不久,楊氏後人便反映了“‘葉宅’姓‘楊’”這一問題,文保琉璃瓦部門就此展開調查,確認“葉宅”應為“楊宅”,系文保登記時產生的錯誤,並承諾按照相應程序在政府相關文保公示文件中予以糾正。蔡鋼鐵表示,我市將於公布第六批市級文保單位,“葉宅”改正為“楊宅”計劃作為補充條款同時進行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