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因為攝影而愛上了太湖,記得16年前發表的第一幅作品,就是太湖的內容。也因為喜歡太湖而走進了太湖邊的古村落。這些民間原生態的古村,如珍珠般散落在太湖山水之間,真實地反映著太湖地區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建築藝術特色,傳承著歷史文脈,讓人為之喜愛,因之珍惜,也為之心痛。
從史書上獲悉,太湖古稱“震澤”、“具區”,又名“五湖”、“笠澤”,是古代濱海湖的遺跡。大約在100萬年前,太湖還是一個大海灣,後來逐漸與海隔絕,轉入湖水淡化的過程,變成了內陸湖泊。
太湖有大小島嶼48個,連同沿湖的山峰和半島,號稱七十二峰。太湖中的第一大島是金庭(西山),也稱洞庭西山。西山由洞庭山等 22個島嶼及附近湖面組成,面積 82.36平方公裡。
800年以前,北宋滅亡以後,金兵南侵,北宋的官員大批從中原地方逃到江南,很多的人就流落在太湖東西山,同時也給西山帶來了繁榮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現在西山的大族,多數是南渡貴族的後裔)。西山後埠南宋辘轳制雙口義井,就是北方移民南渡的重要文化遺跡。
鄉村中保留著大批老建築
明清時期,太湖西山很多商人外出經商致富後,回家建造了大批宏大規模、雕梁畫棟的精美宅第。這種情況在乾隆、嘉慶及道光年間達到了鼎盛。也形成了許多像明灣、堂裡、石公、涵村、衙甪裡、缥缈、東蔡、後埠、東村等原生態的江南古村。
目前,西山有43個行政村,因1994年太湖大橋通車前多年交通不便,西山島上古村的很多珍貴歷史文化古跡得以保存 ,古村落、古民居、古祠堂、古寺廟、古碼頭、古橋、古街、古井和古樹等,至今依然留存眾多。據我觀察,這些至今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築和各類古民居,在西山島上起碼有100幢以上,其中有宋代的禹王廟;明代的古店鋪;東村的楠木棲賢巷巷門;明灣獨特的青磚斜砌扇形牆體房;還有清代堂裡仁本堂的雕花樓、沁遠堂的雕花大廳,東蔡村芥舟園、春熙堂,西蔡村愛日堂和東村的敬修堂等。這些珍貴的歷史遺產,是鑲嵌在太湖的明珠,也是民間文化遺產的寶庫和見證。
東村古風貌保存最好
在西山眾多古村落中,東村的古村風貌保存狀況較其它地方好。
東村位於西山島北部,相傳始於秦末漢初,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因商山四皓之一的東園公曾隱居於此而得名,古稱東園村,簡稱東村。全村方圓一裡許,東西一長街,面山臨湖而築,藏而不露。
聽村裡老人講,東村在歷史上曾是太湖上非常重要的港口。那時候交通不便,太湖裡運輸的船,從常州、宜興要經過東村,才能到達蘇州、杭州。在太湖裡遇到風浪時,就在東村西港過夜。過夜的船有幾十艘到上百艘,東村就這樣興旺起來。還聽說當初的集市相當好,有肉店、當鋪、還有茶館等等。
迄今村裡仍保存著徐家祠堂、棲賢巷門、東園公祠、永安橋,還存宋明清義井5口,東村的街道也是明清遺物,為青磚以及湖石鋪設而成。
東村的古宅以清乾隆、嘉慶年間的為多,總建築面積約6000平方米。至今還保留有二十幾座以“堂”為名的明清古民居,如:敬修堂、芳桂堂、慎馀堂、慎思堂、端本堂、保寧堂、存仁堂、仁余堂、延聖堂、維善堂、學圃堂、榴耕堂、紹衣堂、孝友堂、崇德堂、盛德堂、仁德堂、敦和堂、凝萃堂、源茂堂、翠秀堂、遺安堂、朗潤堂、耆德堂、鴻松堂。 其中保存得最完好的是建於清乾隆十七年(1752)的敬修堂 。也是西山現存最大的一幢古宅。
最大的古宅敬修堂
敬修堂已於2002年列入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整座建築粉牆黛瓦,水磨青磚牆門,風火牆挺拔蒼勁,是一處頗有欣賞、研究和實用價值的古建築。
敬修堂前後“四門樓六進”,分別為轎廳、前廳、大廳和樓廳。廳與廳間有天井相隔。大廳和樓廳均為兩層樓房。廳後面是內院、廚房、柴房等等。轎廳原是人來客往停轎出轎之地,前廳用作主人會見賓客,大廳供祭祖或舉辦婚喪宴請。樓廳才是主人一家生活起居之所。
十年前我第一次踏進敬修堂就深感惋惜:那麼漂亮的古建,破舊不堪,堆滿柴草,一點安全防火的措施都沒有,地上到處雞屎,裡面一共住了六戶人家。
後來有一次還聽住在裡面的一位老太說,蘇州曾有人要出價買下整個敬修堂建築,一番討價還價後價格定在二百萬,最後因為有人反對而計劃泡湯。今天人們的眼光變了,價值觀也變了,雕梁畫棟的敬修堂可是無價寶了,也許二千萬都不賣了。
前幾年,由政府出資,敬修堂得以整理修復。曾有多部電視劇在此拍攝過。
日前我又一次踏進敬修堂,發現敬修堂清靜了許多,打聽之下才知,現在敬修堂裡只剩下2戶人家了,其他的4家都搬到新造的房子裡去了。剩下的2戶人家,每戶也僅有一人住在這裡,其中一個老漢住在第二進;一個老太住在最後一進。年輕人,都到外面打工去了。
乾隆皇帝的東村“辦公室”
乾隆到底幾次下過江南? 在東村的老人那裡,我聽到了一個新的傳說: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到木渎,第七次下江南是到 太湖邊東村的。當時乾隆皇帝的轎子就停放在紹衣堂的大廳,村裡在崇德堂邊上,連夜趕造出來一座繪有彩龍的屋子,給乾隆皇帝辦公。
帶著幾分好奇,我順著村裡老人的指點尋去。很可惜,他們所指的乾隆皇帝在東村的“辦公室”,早在多年前就被翻建了。但現在住在這裡的村民,卻很肯定地說他家房子翻建前,就是乾隆皇帝在東村的“辦公室”。男主人還告訴我,他在翻建房子時,留下了原先書房中的一塊匾,不料被女主人一頓搶白:“顯啥個寶! ”看來他們不想讓外人知道其中的秘密。我越發好奇,央求之下,終於看到了那張現在已被當作床板在用的匾,拍了張照片帶回。
每次踏進古村,都能激活我心頭的“舊時江南、夢裡水鄉”,西山古村落稱得上是人類與大自然有機融合的傑作,非常非常值得我們珍惜和呵護。
但由於自然侵襲和保護意識不強,歷經磨難的古村落正悄然消逝在開發建設中,不可能再生的珍貴古文化遺產正溶化在我們的眼皮底下。
十多年來,我眼睜睜地在這裡親眼見到許多極盡裝飾之美精雕細作的明清古宅日漸荒蕪,有的已在風雨中轟然倒塌,有的正在倒塌過程中。
在東村,從西上到東上,一裡多路中已有近10處建築無人居住,破損的磚雕、木雕和門窗格扇七歪八扭地倒在地上,觸目驚心,無人問津。
眼見古村落和古建築正在失去往日的輝煌,不知到哪裡去呼吁搶救保護古村落,倒是多次在村裡遇見收舊貨淘古董的商人,在到處收著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