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茶馬古道極品民俗風情 穿越靜谧古鎮
日期:2016/12/16 17:46:37   編輯:古代建築束河古鎮,位於麗江古城西北四公裡處,是納西族先民在麗江壩子中最早的聚居地之一,是“茶馬古道”上保存完好的重要集鎮,也是納西族從農耕文明向商業文明過渡的活標本,是對外開放和馬幫活動形成的集鎮建設典范。古鎮核心保護區面積約一平方公裡,有1000多戶人家,3000多人。
束河茶馬古鎮位於麗江古城西北4千米處,是納西族先民在麗江壩子最早的聚居地之一,也是“茶馬古道”上保存完好的重要集鎮和納西族從農耕文明向商業文明過渡的活標本。1997年12月4日,束河古鎮作為麗江大研古城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束河,納西語稱“韶烏”,意思是“堆積的高峰”。
束河古鎮背靠聚寶山、龍泉山、蓮花山,環抱著九鼎、疏河兩個龍潭,九鼎河、青龍河、疏河從北向南穿越古鎮。在方圓約1平方千米的束河古鎮核心保護區內,居住著1000多戶人家3000多居民。他們的祖先在這個茶馬古道的必經之地創造了輝煌的歷史。古鎮因擁有煙柳平橋、夜市螢火、斷碑敲音、西山紅葉、魚水親人、龍門望月、雪山倒映、石蓮夜讀等“束河八景”而聞名於滇西北。
束河,即是麗江古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所擁有的自然風光、民俗風情、歷史遺跡以及多元文化景觀,都是麗江古城的補充與延伸。尤其是古鎮引水入村的方式與街市布局的實例,是研究麗江古城的重要參考資料。自然與人文風光:古鎮背倚青山,面臨田園阡陌;北瞰玉龍,東南瞻象山、文筆,四時風光變幻,尤其村頭兩處泉源,清洌甘爽,湧流不絕,滋潤街頭巷尾,使百姓受惠無窮。
歷史上以“束河八景”而著名,它們是“煙柳平橋、夜市螢火、斷碑敲音、西山紅葉、魚水親人、龍門望月、雪山倒映、石蓮夜讀”。九鼎龍潭邊有清代建築“三聖宮”,綠樹掩映、花木扶疏、飛檐翹角,登臨其上,令人心曠神怡。青龍橋畔,河水喧嘩,煙柳拂波,更有古樸民居,粉牆青瓦,高低錯落,依山而築,臨水而居,一派“小橋流水”情調。
一千多年前,茶馬古道的鈴聲敲醒了沉睡的束河,從此,商賈往來,馬蹄沓沓,使它成為重要驿站。
今天的束河依然保留著四種文化。
茶馬文化:400多年歷史的青龍橋被馬蹄打磨得光滑透亮;五花石鋪設的石板路從村子向外延伸;店鋪裡懸掛著昔日的馬鞍、皮口袋等馬幫用具;酥油茶、藏客、皮匠、鐵匠,幾座保護民居是當年馬鍋頭的舊宅,馬廄、藏獒房、上馬石保存完好,“茶馬古道博物館”敘說一段難忘的歷史。
農耕文化:叢林般的糧架豎立在青龍橋邊,這是集體經濟時代的遺物,仿佛黑色的豎笛吹奏古老的歌謠。密集的村鎮中掩藏著大片的菜地,高大的楸木把花朵送到半空,月季、薔薇在路邊開放,耕牛臥在溪畔,馬在村中穿行,雞鳴犬吠,一派田園風光。
納西文化:青瓦白牆,人字屋架,既有“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的典型院落,又有依山就勢的變異和不規則體,閒適惬意,並不因小而犧牲人文情調。
納西古樂、東巴文字、納西歌舞,穿著傳統服飾的老人安詳地坐在門口,她們似乎是見證過太多的興衰成敗,對眼前的一切抱一個寵辱不驚的態度。快樂的男人擎著獵鷹在古樹下閒聊,他們信奉隨意自然、及時行樂的觀點,只要有足球比賽,有狩獵活動,便無法讓他們安靜。而一年只睡一次懶覺的女人無處不在,到處是她們勤勞的身影。
生態文化:站在青龍橋上,可以看見北邊玉龍雪山俏麗的主峰,而橋下,是清澈見底的青龍河,村頭樹蔭之中,是湧流不絕的泉水。
束河古鎮保護與發展模式被列為“2004中國經驗”,認為破解了遺產保護與經濟發展的世界性難題,實現了政府、居民和企業的三贏。張藝謀等一批電影人相繼來束河拍片。而發展商在古鎮外圍開辟了納西建築風格的茶馬驿棧,加上已經建成的滇西明珠(五星級)、大港酒店(五星級)、世界遺產公園、雲大旅游學院;在建的悅榕酒店(外資,超五星級)、雲南08奧運高原體育訓練中心等,總投入達15億元。
每天四方聽音廣場有茶馬風情歌舞演出,有騎馬游古鎮、放水沖街等活動,晚上有篝火晚會、浪漫派對等節目,每天有4000多游客進入古鎮。由此吸引了數以千計的業主在這裡投資置業,使束河充滿發展的活力(據統計兩年來古鎮居民人均收入年均遞增一倍),成為麗江旅游的新亮點。
如果說麗江古城已變成越來越熱鬧的城市的話,束河古鎮就可以說是一個真正寧靜的世外山村,可以這樣說,束河古鎮才是中國真正最美的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