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新疆已發現近六百處長城遺址

新疆已發現近六百處長城遺址

日期:2016/12/14 12:18:05      編輯:古建築保護

吐魯番古城牆

    新疆境內已發現長城遺址共有近600處,包括:200座烽燧、372座城池和遺址、22座戍堡。

    近日,記者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局了解到,新疆境內長城被確定的時間並不長,對它的研究、保護也處於起步階段。和內地長城遺址不同的是,新疆境內長城沒有連續的牆體,而是根據特殊的地質特點修建呈點狀、塊狀分布的防御體系,但卻延續了中原長城的建築特點和軍事用途。因此,考古界將新疆境內的烽燧、戍堡等遺址統稱為長城遺址。

    從公元前138年張骞出使西域,開通絲綢之路後,為應對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襲,保障西北邊疆的安定,歷代中原王朝就開始在西域綠洲地帶,修築烽燧、亭障,使其發揮和長城一樣的屏障作用。

    西漢時期,為了防御匈奴侵擾,漢政府在若羌縣和且末縣一帶設置了烽燧,並沿若羌、尉犁、輪台、庫車設置了一條有戰略意義的烽燧帶。

    到了唐朝,隨著絲綢之路愈發繁榮,新疆烽燧開始增多,並形成南、北、中3條烽燧帶。南線:東起若羌縣,經和田,西迄塔什庫爾干;北線:東起伊吾,經哈密、巴裡坤、奇台、阜康,至瑪納斯;中線:東起哈密市,經吐魯番、和靜、焉耆,西迄疏附。

    進入清朝,平定准噶爾叛亂後,清政府在新疆設立了伊犁將軍府,先後修建了數條烽燧(卡倫)群,主要分南北兩路。北路卡倫分布在天山以北,巴裡坤以西的遼闊地區,南路卡倫分布在哈密、吐魯番、烏什、阿克蘇、喀什、和田河等地區。貫穿新疆東西,遍及天山南北、山川隘口及重要通道。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