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陝西周原遺址又有新發現:水網系統填補周代空白

陝西周原遺址又有新發現:水網系統填補周代空白

日期:2016/12/15 8:14:58      編輯:古建築保護

在近日啟動的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活動中,已成功入選中國社會科學院“2015年度全國六大考古新發現”的周原遺址再次成為陝西入圍考古項目之一。自2003年,周原遺址發現了轟動世界的西周宮室建築基址以及21050片甲骨開始,在長達數十年的時間裡,周原遺址的每一次考古發掘都會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在最新一次的考古發掘中,周原遺址又有哪些收獲?

 

  水網系統填補周代給水空白

 

  作為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周原遺址的考古工作始於上世紀50年代。2003年,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發現西周宮室建築基址並出土甲骨21050片,成為當時轟動世界的重大考古發現,吸引了無數國內外的專家、學者紛至沓來。此後,周原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一直沒有間斷。

 

  2014年9月,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3家單位組成聯合考古隊對周原遺址啟動了新一輪的考古工作,2015年3月至12月,考古人員對與水網系統有關的池渠遺跡進行了重點勘探和發掘。“針對水網系統的勘探工作共完成重點勘探面積約67萬平方米,抽樣勘探面積108萬平方米,新發現大淤土遺跡1處、人工溝渠11條。”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王占奎介紹。

 

  為確定這些遺跡的形制與走向、使用和廢棄年代,以及內部堆積性狀等信息,考古人員對大淤土遺跡和4條人工溝渠遺跡進行了解剖發掘。其中,位於遺址核心區西北部的大淤土遺跡長約2200米,平均寬度約300米,總面積約66萬平方米。考古人員初步推斷為周原遺址西周時期的池塘類遺存。在水網系統的最北邊有一條溝渠,其西端可能與大淤土遺跡的東緣北部相連,目前發現已向東延伸約1900米,考古人員初步推測其流向應為自東向西,年代為西周晚期,距今約2700年。

 

  結合多年來周原遺址內池渠遺存的考古成果,王占奎初步認為,周原遺址內存在著自然水系與人工水系、蓄水池與引水渠、干渠與支渠等不同層次的水系遺存,它們共同構成了周原遺址的水網系統。他表示,這一發現進一步強化了以往發現的諸多重要遺跡之間的有機聯系,為了解周原遺址內部不同功能區的分布提供了新視角。此外,周原遺址水網系統與豐鎬遺址的昆明池等池渠一起填補了周代都邑性遺址給水(池苑)系統的空白,為探尋聚落結構在田野作業中提供了一條比較切實可行的途徑。

 

  出土眾多隨葬品

 

  2014年,周原遺址考古勘探中曾發現一個大型車馬坑,出土了一乘青銅馬車,極為罕見的是馬車整個車輪全部由青銅制造,如此奇特的銅馬車究竟是屬於窖藏,還是陪葬品,至今還在引發考古專家的熱議。在此次考古發掘中,距離發掘點南邊50米處的居址—墓葬區,考古人員還發掘了4座西周晚期墓葬。其中,有一座東西向墓葬,考古人員在墓室內發現有3個盜洞,盜洞中散見有獸面銅泡、蚌魚、玉圭殘片、菱形石墜、方形玉飾件及貝等隨葬品。在緊鄰盜洞的一處台面上還發現了未經擾動、擺放整齊的14件隨葬品,其中包括2件陶豆、2件陶簋、2件陶罐和1件陶鬲;1件漆器保存狀況較差,器形已難以分辨;青銅器有鼎4件,盨2件。

 

  在“禮不下庶人”的周代喪葬制度中,鼎以及伴隨的其他器物如簋等都是貴族的專利品,一般認為,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這4座墓葬年代基本一致,規模接近,且集中分布,結合史書記載,說明該區域應為西周晚期一處中低級貴族墓地。”王占奎說,遺憾的是這些墓葬均遭到嚴重的盜擾破壞。

 

  在兩件大小不一的立耳鼎上,考古專家還發現了一樣的形制和紋飾,其中一個鼎上還留有可以辨認的銘文:“姬生母作尊鼎,其萬年,子子孫孫永保用”。由此可知該墓主可能是一位名為“生母”的姬姓女子。更為驚奇的是,考古人員在3個銅鼎內還發現了幼豬前腿或後腿骨,1個銅鼎內則發現了魚骨,2件銅盨內還存有顆粒狀明顯的谷物類遺存。據介紹,西周的飲食結構與今天相比,並沒有太大差別,人們在食用各種谷物作為主食的同時,也會輔以各種蔬菜和肉類,比如魚、豬等,不過,在當時這也是貴族階級才有的特權。

 

  周原建築之謎

 

  長達半個世紀的考古發掘確知,周原遺址作為周族長期勞動、生息、繁衍的發祥地,他們在這裡創造了光輝燦爛的青銅文化,留下了豐厚的文明遺產。僅建築基址而言,截至目前,考古專家在周原遺址共發現大型夯土建築近40座,包括鳳雛甲組建築遺址和雲塘建築遺址等。據史料記載,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自豳(今陝西省鹹陽市旬邑縣)遷岐,營周邑。後來周文王、武王遷都豐鎬(今西安市長安區),但周原仍是周人重要的政治中心。作為王都,周原遺址存有大量先周至西周時期的宮殿(朝寢宗廟等)建築基址,應是意料之中的事。

 

  就建築布局而言,周原遺址現已發現的寶雞市岐山縣鳳雛甲組建築遺址,為前後兩進的四合院,主體殿堂居中,前有門塾,後有寢室,左右連以廊庑,主體建築與附屬建築緊密連為一體,構成一個封閉的建築組群,外圍不另設專門圍牆;而發現的雲塘建築遺址則是主體建築與附屬建築呈品字形布列,且各自獨立、互不聯屬,用專設圍牆構築建築組群的外圍輪廓。

 

  從夏商宮殿建築已有考古發現獲知,同一個考古學文化的宮殿建築,一般不會因早晚關系而有建築制度上的巨大差異,為什麼在周原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宮殿建築?是建築年代差異,還是族屬(指所屬族群文化)不同?期待更多的考古揭秘。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