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平20多口“千年古井”天旱而水不減大雨水不濁
日期:2016/12/14 10:08:32   編輯:古建築保護
水是生命之源。自古以來,人類就擇水而居,鑿井為鄰,繁衍生息。昨日,筆者隨武平縣文物部門同志踏尋中山古鎮,發現該鎮有二十多口“千年古井”,它們遇天旱而水不減,遇大雨而水不濁,即是通用自來水的今天,它們依然是中山鎮老城村、新城村3000多村民的摯愛。
武平縣中山鎮是聞名遐迩的千年名鎮,素有“九井十三燈”的說法,然而實際上,遍布該鎮三城的古井遠不止這個數字。在古時,布局合理的水井作為居民的取水場所,不僅是居民溝通信息的平台,還兼具消防功效。時隔千年,古井仍然惠及周圍民眾。現存古井大多為明清時期所建,圓形,口徑50-100厘米;井壁用河卵石砌成,長有苔藓和水草;井欄用整塊或三塊紅紫石或青麻石等打磨而成,高50厘米上下不等,布滿勒痕,部分開缺口;井台用卵石或條石鋪就,約3-6平方米。這些水井雖歷經千年滄桑,刻上條條繩痕,但任憑歲月流逝,井水依然清澈見底,水質甘甜適口,滋養著一代又一代人,同時也為千年古鎮增添了一道道靓麗的風景。
據中山古鎮保護與開發指揮部工作人員鐘清表介紹,位於城門口稱作“銅井”的這口古井,有著中山最為清澈的一處泉水,周圍百姓平時生活用水都到這邊取水(如圖),這泉水常年流淌,天旱不減、大雨不增,當地百姓為保護這處泉眼,按照老城門形狀做了一個城門沏拱,底下還沏了個水池。目前,有關部門已著手保護這些千年古井,努力使這二十多口古井恢復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