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文保所工作人員田野調查時在河頭鎮山上葉村裡葉發現明代石拱橋。
古石橋位於裡葉村口,跨山溪上,石橋掛滿綠色的籐蔓,橋身構件已遭風雨侵蝕。古橋稱“葉公橋”,俗稱“水口石橋”。長6.8米,寬2.05米,淨跨4.9米,矢高2.55米,橋台拱建於溪底基巖之上,橋台與拱券之間長條角石相縱聯,肋石拱起成券。
當地村干部帶領工作人員去村口察看,圍觀的村民都說這橋很古老了,但都不知道是何時建。工作人員趴下拔籐細拓石梁上镌刻銘文,梁镌“大明崇祯八年桂月重造”,“葉文震仝室戴氏建”。
從中得知,這座石橋建造於明崇祯八年(1635),距今379年。古橋距離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葉氏宗祠不遠,祠內至今還保留明崇祯七年,賜進士出身文林宗郎即北京刑科給事中丹崖吳執御撰文的“闾丘葉氏重修祠堂記”一方,鑲嵌宗祠台門北側首。宗祠大門前有明代甲午石一對,東面30米處有清乾隆四十五年仿明旗桿石一對,都原汁原味留存村中。
外葉村地處海拔900米高山,距離市區40公裡,古時是臨海大石至天台洪疇的古道,從山上葉村下去就是天台洪疇鎮荪加坑村,當地百姓帶有天台方言口音,是臨海的邊界村,這些古物得已留存實屬不易。村干部說:“年代確切,我們將把年號抄錄寫在祠堂裡,讓全村人多知道,留存歷史。”
據了解,截至目前,我市已發現的明代有確切紀年的石橋增至四處,另外三處分別是大洋街道開石橋、永豐鎮寧福橋(楊杜橋)和白水洋鎮楊樹孔村村驅石橋。此次發現的明代石拱橋,為臨海明式肋拱古橋營造提供實物,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