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頤和園大戲樓重新開張

頤和園大戲樓重新開張

日期:2016/12/14 18:52:19      編輯:古建築保護

        朱紅色大柱泛著亮光,金龍和玺彩畫熠熠生輝……歷經一年多的封閉修繕,昨天,頤和園德和園大戲樓重新開張。自此,這座現存最大的清代皇家戲樓,每天將邀市民進園賞戲。

  百年戲樓重現皇家風范
  仁壽殿西北,樂壽堂之東,便是德和園。這座四進院落距今已有百余年歷史,院中有一座三層高的大戲樓,四周布有看戲廊、頤樂殿、慶善堂等建築。這是我國現存最大的清代皇家戲樓,曾與故宮的暢音閣、承德避暑山莊的清音閣並稱為“清宮三大戲樓”。
  建成於1895年的德和園耗資70余萬兩白銀,是慈禧來頤和園的必到之處,她一共在這座大戲樓看過幾百出不同劇目,譚鑫培、楊小樓等都曾在此登台演戲,大戲樓又被稱為“京劇藝術成長的搖籃”。
  德和園以院落圍牆為界,南至德和園大門,北至垂花門,東西以建築後檐牆和屏門為界,東西方向寬約55米,南北縱深約108米,總占地面積約594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3940.4平方米,院落內地面2755.4平方米。
  德和園中最高、最大的建築就是大戲樓,一共分3層,高22.7米,承續宮廷戲台福、祿、壽三層之制,可供近百人同場演出,並可利用內部的天井、地井、貫架、辘轳滑車等機關,制造出神仙下凡、鬼怪遁地和噴水等場景。
  新中國成立以後,這座百年戲樓曾經歷過三次大修,自2011年10月開始的此次大修是規模最大,最科學嚴謹的一次。整個工程包括修繕大戲樓、頤樂殿、慶善堂等24座古建築的建築本體、屋頂、牆面,力圖恢復德和園光緒時期舊貌。
  大戲樓重現“清水捉節”
  在以往的修繕中,對戲樓屋頂采用了裹壟做法,主要是抹灰,原本的“清水捉節”消失了。此次修繕使戲樓重現這一規制。頤和園建設部的劉瑗指著一處灰色的屋頂說:“看,那就是‘清水捉節’,上下瓦塊連在一起,跟清代一樣。”
  維修時還對各類彩畫進行細分:對於歷史價值高、保存較完整的彩畫,用莜面團除塵;對有破損的彩畫進行補繪,比如門口內檐上有“喜鵲登梅”圖,保留了包袱線(古建築彩繪蘇轼彩畫中包袱上的輪廓)以內的喜鵲和樹枝,對包袱線以外的圖重繪,“雖然費時費力,但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文物原狀”;在建築院落的外檐繪制和玺彩畫,建築的下架則重新油飾,用顏料光油使門柱欄桿等呈現亮麗的朱紅色。
  頤和園還細致修復了清代紙絹類貼落、匾額。大戲樓東西兩側的看戲廊,如今恢復了清代格局,東西兩側各有10個小房間,每個小間有桌有椅,可容三五人。此次修繕,德和園的棚壁表層采用了益壽延年圖樣的銀印花紙,這是迄今為止最接近清代皇宮的標准。其中,作為基礎的基紙是用桑樹皮纖維制作而成,來自安徽潛山的傳統作坊,這樣的基紙要橫縱交織貼上6層。頤和園的紙絹類保護專家預計,重新裝裱後的基紙抗張力至少可達100年。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