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陽故城遺址現手工業作坊區
日期:2016/12/14 12:13:58   編輯:古建築保護 荥陽故城位於鄭州市惠濟區古荥鎮,地處黃河中下游,東有鴻溝通淮泗,北依敖山臨黃河,南面遙望京索,西過虎牢接洛陽,為南北之毂,東西之孔道。歷史上,這裡曾是“富甲海內,天下名都”之戰略要地。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荥陽故城歷史悠久,城內外歷史文化遺跡、遺物豐富。為加快貫徹落實鄭州市“中華文化園”項目工程建設及配合“荥陽故城遺址公園”的建設,鄭州市古荥漢代冶鐵遺址博物館聯合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對荥陽故城城內外進行了考古調查和鑽探。
根據調查及鑽探結果,擬集中對荥陽故城A、B、C、D四個區域進行考古發掘。其中,A點為冶鐵鑄造遺址發掘區,位於古荥冶鐵遺址博物館南側、西鄰古須路。B點為西城牆中部城門發掘區。根據對此區域的前期勘探發現,荥陽故城西城門中部城門外護城河有外凸現象,並發現有疑似甕城跡象。所以,將該區域作為這次發掘的重點。C點位於南城牆西側剖面。D點為南城牆西側城門外。
本年度的發掘工作主要集中在A區,即鄭州市古荥漢代冶鐵遺址博物館的南牆外。發掘工作於2015年8月正式開始,截至目前共開挖有10×10米的探方9個。發現有夯土、窯址、水井、灰坑等重要遺跡,並出土有大量的遺物如鐵器、陶范、陶器、銅錢、鐵礦粉等。
現將具體情況分別加以說明:
夯土大面積的夯土主要集中在發掘區域的東部,呈南北走向,帶狀分布,共東西兩個區域,兩夯土帶間距約5米。夯土較為堅實,夯窩明顯,直徑約10厘米。另在兩夯土帶的東部和西部上均發現有柱洞現象,東西對稱。
窯址目前為止共發現窯一座,由於近代人類活動破壞,窯的頂部已無存,僅剩窯門、火池、窯膛、煙囪四個部分,由於長期的使用,窯已燒成藍灰色。窯內出土有大量的陶片和陶范殘塊。另外,在窯址的南部,緊貼窯的南壁,發現有東西長約5米,南北寬約1米的夯土,推測為窯的工作台。
水井位於夯土帶和窯址的中部,口徑約1.6米,出於安全考慮,目前清理深度為7米。值得說明的是,水井內出土有大量的冶鐵所產生的鐵渣和陶范殘塊。出土遺物主要為鐵器、瓦片、五铢錢和陶范。鐵器有锛、鏟、鋤、削刀等,主要為農業生產工具。瓦片有板瓦和筒瓦兩種。陶范多殘破不全,正面都遺留有藍灰色的澆鑄痕跡,從形制來看,主要為鑄犁、犁铧和鏟的范,其中一塊陶范上刻有文字。
結合以上遺跡遺物,筆者推測,夯土帶及大量筒瓦、板瓦等建築材料的發現,可知該處原是有建築存在的。水井,窯址及其內大量陶范和陶器的發現,證明了該窯的主要用途為制陶范和陶器。由於發掘區域的北部有漢代冶鐵的鐵爐存在,故該區域可能與漢代冶鐵遺址博物館內的鐵爐等冶煉設備是一體的或為其配套設施,即手工業作坊區。
該遺址的發現與發掘為研究我國古代特別是漢代的冶煉技術、手工業發展水平及工作流程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也為“荥陽故城遺址公園”的建設提供了更豐富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