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新疆天山哈密翼龍化石遺址現世

新疆天山哈密翼龍化石遺址現世

日期:2016/12/14 12:24:44      編輯:古建築保護
    北京時間今天零點,中科院古脊椎所和巴西國家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國際合作研究團隊,對外發布了一項關於恐龍的重大發現。這支新疆哈密科考隊與地方合作,在當地發現一處新的白垩紀翼龍動物群。這一翼龍化石分布區,不但是世上已知最大和最富集的翼龍化石產地,也是目前唯一一處三維立體保存的翼龍蛋和雌雄個體共生化石遺址。

    翼龍是會飛的爬行動物,比鳥類早約7000萬年飛向天空。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汪筱林等人,詳細研究了新發現的約40個同一屬種的雌雄翼龍個體,以及它們的5枚蛋化石,將這一新的翼龍命名為:天山哈密翼龍(Hamipterustianshanensis)。它們屬於大型翼龍類,其成年個體翼展可達3.5米。國際古生物學界對這一發現和研究給予高度評價,其中兩位匿名評審專家一致認為:這是翼龍研究200年來最令人激動的發現之一,具有巨大的潛在和直接影響力。

    據悉,哈密翼龍化石埋藏在早白垩世的湖泊風暴沉積中,目前還未發現完整的化石骨架,但發現大量完整的頭骨和下颌,而每一塊分散保存的頭後骨骼均完整,這提示距今一億多年前湖泊突發大型風暴,導致湖邊和空中的翼龍遭到毀滅性災難而集群死亡,和它們產在湖岸沙灘軟泥中的蛋體快速埋藏在一起。

    從化石證據看,哈密翼龍最大的特征是它們頭骨上發育明顯的頭飾——前上颌骨脊。其頭骨發育的頭飾具有不同的大小、形狀和厚薄,成為鑒別雌、雄個體的標志。在此次發現的數十個哈密翼龍頭骨中,毫無例外的都有發育頭飾。而兩種頭飾形態代表了翼龍的性雙型——脊較大的為雄性,較小的為雌性,且具有性展示的功能。

    迄今為止,除了這次發現的5枚三維立體保存的哈密翼龍蛋外,已知僅有4枚二維壓扁的翼龍蛋化石,其中3枚來自中國遼西地區,一枚來自阿根廷。這批翼龍蛋為接近兩端對稱的長橢圓形,和現生的爬行動物和鳥蛋一樣,長軸為60至65毫米。通過對比研究,翼龍蛋主要表現為柔韌的革質蛋殼,外層則是薄的鈣質硬層,與現生爬行動物如蛇類的某些“軟殼蛋”非常相似。

    2005年,中科院古脊椎所邱占祥和王伴月研究員前往新疆吐魯番和哈密地區考察,與時任哈密文物局長亞合甫江等在野外發現幾小塊非常破碎的骨骼,初步認為可能屬於翼龍化石。後經汪筱林鑒定為翼龍,從此揭開了哈密翼龍重大發現和研究序幕。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