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攝影/本報記者 袁藝
一個國內最大的瓷片坑遺址昨天在朝陽區的三間房首次亮相。該遺址包括兩個瓷片坑,直徑約10米、深5米,埋藏有大量明清時期瓷器碎片。據悉,該遺址將被保護性挖掘,並在此基礎上建立瓷片遺址博物館。
現場
■隨便挖一下
就是瓷器碎片
昨天上午,記者來到三間房東路上的瓷片坑遺現場。這裡是一個大型的倉庫群,一座座灰色的倉庫整齊地排列著,地面上鋪著水泥地磚,和朝陽區其他的上世紀的老舊倉庫一樣,看不出有任何特別。
“你們想不到這整片地下面埋的都是瓷器吧?”在一處倉庫前,幾塊水泥磚被工人撬到一邊,向下挖了約一米深的坑,不同形狀的瓷器碎片從土裡顯露出來,幾個工人挖了一會兒,發現瓷器碎片越來越多,深不見底。
據北京工藝藝嘉貿易有限責任公司(原北京市工藝品進出口公司)總經理單維新介紹,該倉庫廠區占地約60畝,地下曾經有兩個大坑,直徑10米左右,深度約5米,全部埋藏著歷朝歷代的瓷器,隨便挖一下,就能夠看到成堆的瓷器碎片。
記者發現,這些瓷片以青花為主,較大的瓷片上都有很精美的圖案。單維新稱,經過初步鑒定,埋藏在地下的瓷片多為明清時期,但也有不少元代以前的瓷器碎片。
回顧
■60年代中葉
全國舊瓷器向這裡集中
該遺址原來是北京市工藝品進出口公司的倉庫,建於1965年。廠裡的老人回憶,當時青磚倉庫還沒有建起來,只在南側圈起了圍牆,北側架起了鐵絲網。1966年開始,全國范圍內大批的古董瓷器開始向北京集中,在三間房地區形成了當時最大的古董瓷器集中地。
廠裡的老人回憶,當時來自四面八方的瓷器數不勝數,全部露天堆放,圍牆都是瓷器碼放起來的。風吹日曬雨淋之下,很多瓷器損毀。特別是唐山大地震的破壞,瓷器跺倒塌,形成了大量的破損瓷片。
由於廠中有兩個廢棄的磚窯,拆除後形成了兩個大坑,於是在修建倉庫之前,工人們把破碎瓷器填埋,上面鋪上了水泥和石磚。
未來
■這裡將建設
舊瓷片博物館
目前,該倉庫的原址已經被規劃為中國高端藝術品交易中心,舊倉庫將進行裝修改造,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空間進行開發。
對於倉庫下埋藏著大量清中晚期瓷器碎片,如何處理才能讓它們發揮最大價值?有人曾經建議,把這60畝地的發掘權承包出去,50萬元一平方米,挖到什麼算什麼,提議結果很快被否決。
記者從北京三間房文化旅游創意園的手冊中看到,該園規劃中已經預留了舊瓷片博物館的位置,館內將保留一處瓷片坑原樣。據單維新告訴記者,現在正在申報建立舊瓷片博物館,用來對這些瓷片進行展示和研究。博物館將在一處瓷片坑上建立,同時對另外一處瓷片坑進行發掘。他說:“我們已經安裝了多處攝像頭,加強了安保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