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韓城市博物館在對文廟部分古建進行維修的過程中發現了隱藏在牆體中的五塊碑石,分別為《道光五年重換大成殿燈衣碑記》、《道光九年重換大成殿燈衣碑記》、《司燈會置田添補燈茲碑記》、《新安文公朱夫子家訓》、《聖母牆碑記》。其中,《新安文公朱夫子家訓》為乾隆年間王傑所書。
這五塊碑石嵌在文廟第一院落的致齋所北、西、南牆的牆體之中。《新安文公朱夫子家訓》為乾隆年間黃元春祿,原名《朱夫子治家格言》,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理學家、教育家朱伯廬所著,王傑手書《朱子家訓》,可見他將其作為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准則,其中,許多內容繼承了中國傳統的優秀特點,比如尊敬師長、勤儉治家、鄰裡和睦等,在今天仍然有現實意義。
《聖廟牆碑記》為民國二十二年韓城縣縣長由少蘊撰文,碑石記載了民國年間由於天降大雨致使大成殿及東西庑戟門碑雨水灌注,柱子塌陷,牆門損壞,屋瓦露水,當時的孔道會主任馮瑞生先生深感痛心,並告知縣長,撥款重修大成殿一事。
據了解,韓城文廟始建於唐代,後經歷代重修擴建才形成現在的規模,是西北地區保存最為完整的文廟建築群。文廟第一院東西兩側有對稱的“更衣亭”、“致齋所”,這是祭孔靜心浴面、整理衣冠的地方。據《韓城縣續志》記載,民國時期文廟內就設有“更衣亭”、“致齋所”,而牆體中的石碑據推測是在文革期間人們為保護文物,用泥遮蓋起來的。這五塊碑石的重現為韓城研究文廟古建布局和裝飾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價值,同時也說明當時社會對孔聖人的崇拜和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