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首次發現有確切年號唐墓
日期:2016/12/14 12:21:57   編輯:古建築保護工作人員從墓坑裡抬出墓志銘
東側古墓全貌已經顯露出來
側古墓中的紅陶罐露出地面
東側古墓內壁有冥窗石灰抹牆
“干了30年考古,心裡一直期待遇到這種墓,此次發現對於我們干考古的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就濟陽縣垛石鎮前劉村發現的一處重要的唐代磚室墓,濟南市考古所所長李銘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激動地說。由於此墓保留下一盒珍貴的墓志銘,對於研究唐代時期考古具有特別重要的價值。
墓坑中挖出一盒完整墓志銘
記者驅車來到前劉村,發現這個300多戶的村子所處的位置比較偏僻。出土的唐代古墓位於村頭,在地下約兩米處,由於已經觸及地下水位線,考古人員一面施工一面清理滲水。
上午11時許,經過一番前期清理工作,考古隊開始正式從墓坑中提取墓志銘。這也是該唐代墓中堪稱最重要的考古發現。只見六七名工人在考古人員的指揮下,彎腰從墓坑中往上拉抬重物,一盒完整的墓志銘隨後在眾人努力下出土,其周身被牢牢地綁上繩索,繩索另一頭使用粗壯的木槓。記者注意到,該墓志銘保存十分完好,青石質地。墓志銘出土後隨即被搬運上旁邊停靠的汽車,由考古人員運走進行研究。
濟南市考古所派出的考古領隊劉劍博士告訴記者,這盒墓志銘的發現可以說非常重要,它長寬各約60厘米,分上下兩塊,上面為志蓋,下面為志身,兩塊石頭合成一盒。在墓坑內,考古人員難掩內心的激動,稍稍錯開兩塊石頭,辨清墓志銘開篇共有9個字:“唐故顧府君墓志銘記”。劉劍介紹,該墓志銘清晰准確地將此墓建成時間鎖定為“唐代”,這一點令考古人員感到異常欣喜。而“顧府君”則說明,墓主姓顧,“府君”是當時對人的一種尊稱,一般用於指代年長之人或已經去世的人。至於墓志銘提及的其他內容,考古人員表示暫不掌握。據劉劍介紹,此次前劉村一共發現兩座唐代磚室墓,分東、西排列,其中平面面積較小的為單室墓,出土墓志銘的則為前後兩室墓。
前劉村在發現唐墓的地方取土,准備修路、建小廣場,不料首先發現了西側這座唐代千年古墓。消息隨後報至濟陽縣文博部門。濟南市考古所以及濟陽縣博物館派出聯合考古隊進駐後,從此墓中清理出一只陶罐、一只白瓷碗,均已破碎,另外還有一枚唐代“開元通寶”銅錢。經上報後,決定進行搶救性發掘,很快在該墓旁邊又發現一個規模更大的唐代磚室墓。
第二次發現的唐墓分前後兩室,同樣為穹隆頂結構。其中一個墓室內徑達4.3米,平面基本為圓形;另一個墓室平面呈橄榄形,直徑一兩米。兩座墓室的高度差別明顯,前者高5米,後者僅1.8米,這一點令經驗豐富的考古人員非常意外,一般來說前後兩個墓室的規制也應該相仿。另外,該墓有斜坡式墓道,有正門,墓室後面有甬道。墓室內壁上有磚雕造型,仔細看曾經有壁畫,只是因為墓室坍塌以及自然剝落等原因幾乎難以發現。
考古人員還在構築墓室穹隆頂的磚中發現很多“秘密”——建墓所用的磚顏色不一,有的發紅,有的呈青灰色,造型也不統一,磚塊有完整的也有碎塊,不像漢代墓較為規整,個中原因不詳。另外,磚與磚之間的縫隙使用陶片或者碎磚填充加固。類似情形也出現在前後甬道構築中;墓室內壁留有石灰,曾是彩繪的支撐,下步將使用考古手段尋找提取;比較引人關注的是墓室內的磚雕圖案,其中西面有一扇窗戶、一把椅子,東邊有一扇窗戶、一張桌子,以上造型十分鮮活地被人用磚砌在墓壁上。新發現彌補上
濟南考古“缺環”
提取墓志銘的唐墓墓室中部偏南發現遺留的棺床,其高20—30厘米,南邊距離墓門約80厘米。墓主遺骸腐朽嚴重。考古人員根據勘察情況介紹,此墓早年就遭遇盜墓,隨葬品被人洗劫一空。穹隆頂坍塌後,大量泥水落入墓室中。
“這座墓的發現非常重要,作為干考古的,免不了心裡很激動。”濟南市考古所所長李銘說,濟陽這座唐墓盡管被盜,但是價值不一般。以前濟南地區發現的唐代墓明顯比此後的元明清時代的數量少,而這是濟南地區第一次發現有明確文字年款的唐代磚雕壁畫墓,對於研究唐代的葬俗,彌補考古發現上的“缺環”非常重要。在此墓出土之前曾遇到類似墓葬,因為沒有證據,一般被認為是北宋墓或者五代墓。這次墓志銘的出土,可以說終於找到類似墓為唐墓的“鐵證”。
采訪中李銘透露,在墓室正式發掘前,他通過濟陽縣博物館館長提供的提取的陶罐照片以及現場看到的墓葬外形,發現此墓與以往的北宋墓有明顯不同,判定是唐代墓。實際考古結果與當初的判斷幾乎一致,也令他感到興奮。
考古領隊劉劍博士說,以前考古界認為穹隆頂是宋代墓才有的特征,此次發現證明其在唐代就已經出現了。隨著有確切年號的墓志銘出土,兩座唐墓中出土的其他遺物也可被確定為唐代的,今後可以作為“標尺”,用來斷定其他唐代墓葬、陶瓷器物、建築風格,如果其他墓也出現此類殘碎的器物,可以輕松驗明正身。另外,在唐、宋墓“兩點”已經確定的基礎上,就可以明確其間的發展軌跡,這一點對本地考古研究來說非常重要。濟陽縣前劉村發現兩座唐墓之後,村民對此十分關心。發掘期間,每天都有不少當地人前來觀看,希望考古隊員能夠幫助他們揭開村子的歷史謎團。
墓志銘顯示墓主姓顧。前劉村村民劉科友等表示,包括前劉村在內,周邊的幾個村子都沒有姓顧的人。記者找村裡一些老人了解到,村裡沒有留下村志之類的文字記錄,也沒有村碑。只是聽老輩人口口相傳,前劉村是明永樂二年從河北棗強縣遷來的,更早可能遷自山西“大槐樹”。據說,在明初搬來之前,當地的居民已經因為瘟疫大部死亡。目前前劉村超過95%的村民都姓劉。“我們這撥人和前面的(唐代此處居民)不是一撥人。”村民說。
有關當地更多的“秘密”埋藏在墓志銘中。考古人員加緊解讀其中的銘文,初步了解到墓主的身份為“縣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