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新發現大運河在靈璧拐彎
日期:2016/12/14 12:21:08   編輯:古建築保護張濤 攝影報道此次的大運河靈璧段挖掘現場
宿州市靈璧縣303省道與宿靈泗快速通道交會處,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進行發掘工作。這是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後,安徽段首次進行的考古發掘,也是考古人員第一次對大運河靈璧段進行發掘。記者昨天在考古現場獲悉,目前已出土文物100余件,並弄清大運河在靈璧境內的基本走向。
申遺成功後首次發掘
記者來到宿州市靈璧縣縣城西303省道與宿靈泗快速通道交會處。“這是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後,大運河安徽段首次進行考古發掘,也是第一次對大運河靈璧段進行發掘。”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一位任姓負責人對記者說。
這位負責人介紹,此次為了配合基本設施建設(宿靈泗快速通道),對大運河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
“經過調研後,考古人員於4月18日進入現場,目前考古發掘面積為360平方米,已經開挖至運河底部的隋唐文化層。”任姓負責人說,此次發掘共計隋唐文化層、宋代文化層和元明清文化層,預計還要近20天才能發掘完畢。
“這一段的含沙量特別高,發掘時因為滲水出現塌方,耽誤了工期。”據介紹,大運河宿州段屬於通濟渠,唐中晚期至宋,通濟渠從洛陽引黃河水至下游,含沙量大可能和這有關。
出土文物以瓷器居多。
記者看到考古人員發掘出土一件形似鐵鍋的器具,有三個腳,直徑約50厘米。據考古專家推斷,這可能是某種器具的蓋子。截至昨天,隋唐大運河靈璧段考古發掘已經出土各類文物標本100余件,其中完整器近10件。
據介紹,這次考古發掘已出土的文物中,有陶器、瓷器、鐵器、青銅器、動物骨頭等,多為生活中使用的器具。其中唐宋時期的瓷器比較多,以民窯器為主,有建窯、臨汝窯、耀州窯、湖田窯等。“出土瓷器幾乎涵蓋了各民窯窯口,這也印證了大運河在唐宋時期是南北水運的樞紐。”現場人員任鵬說,在出土的文物中,最讓考古人員驚喜的是一把明代的火铳。
根據史料記載,火铳在我國元代時期發明,這次出土的火铳在唐宋文化層中,火铳上有“洪武十年”的銘文,可以推斷火铳是後世人扔進灰坑中的。
弄清大運河靈璧段走向
據介紹,大運河安徽境內共有170多公裡河道,130多公裡在宿州境內。“大運河宿州段經過埇橋、靈璧和泗縣,之前在埇橋區和泗縣均進行過考古發掘工作,不過那時大運河申遺尚未成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一位工作人員說。此次考古發掘的是大運河的一個橫斷面,兩堤都很清晰,河口寬度約38米,航道寬度約17米,這與之前在埇橋和泗縣的發掘結果基本一致,“不同的是,這次發掘發現河道走向是西北向東南,而在埇橋的兩次發掘中,河道的走向是正東西。”據介紹,這次考古發掘對弄清大運河靈璧段的真實走向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傳統觀點看來,大運河從淮北濉溪縣境內到宿州市埇橋區境內是直西向東流淌,但是這次挖掘過程中發現大運河在靈璧境內有一個西北向東南的走向,弧度還不小。”如果按照這個弧度一直流淌下去,再和泗縣境內的河段銜接上,那麼可以認定,大運河在靈璧境內轉了一個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