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五福漢墓考古發掘取得了重要收獲
日期:2016/12/14 12:21:59   編輯:古建築保護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吉縣博物館聯合對安吉縣天子湖工業園區的三處漢代土墩遺存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其中編號為D14的大型土墩遺存的發掘取得了重要收獲。D14為橢圓形土墩,現存封土南北長33米、東西寬25米,經發掘清理漢代土坑墓葬6座(M1、M3——M7)、六朝窯爐2座(Y1、Y2)、明代墓葬1座(M2)。明墓為長方形雙室墓,出土青花瓷碗2件;六朝窯爐為馬蹄形窯,產品為青磚。
漢代墓葬皆為豎穴土圹墓,年代為西漢早、中期。6座漢墓可分成三排、四組。面積最大的甲字型墓葬M7位於土墩中央,全長16.5、寬4.2、深3.2米,推測為夫妻同穴合葬墓,年代為西漢早期;墓葬由北側兩條墓道與南側墓坑組成。其中,兩條墓道為不同時期放置棺木入椁時開挖而成,晚期墓道打破早期墓道,這是安吉漢墓考古史上首次揭示出同穴合葬過程的墓例。同時,晚期墓道西側發現一個東西向的器物坑(K1),K1東端打破早期墓道,推測K1可能為第二次入葬墓主的陪葬器物坑。木質葬具為一椁雙棺,椁室北部設頭箱。M7雖經三次盜擾,仍出土有較為豐富的隨葬品,如成組鈣釉陶器、銅鏡、半兩銅錢、半兩陶冥幣、石镞、玉壁殘片等。
M7南側依次排列三組漢墓,其中成組的M4與M1,M5與M3可能為夫妻並穴合葬墓,根據出土器物年代判斷,墓葬埋葬順序為M7→M6、M4、M1→M5、M3。五福D14內的6座漢墓從墓葬形制、排列方式、隨葬品組合等方面考察,有極強的共性,顯現出家族合葬的跡象。隨葬品皆以釉陶器為主,組合多見鼎、盒、壺、瓿、罍、罐,另有少量钫、熏爐、釜等;隨葬漆器亦較為普遍,但保存情況較差,難以分辨器類;銅鐵器以銅鏡、銅錢為主,年代最晚的M5中另發現銅釜、鐵劍。
五福漢墓的發掘為研究漢代土墩遺存堆積形成過程、西漢早中期家族墓地制度提供了重要材料,發掘成果對研究安吉地區漢代歷史與社會面貌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