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皖南黃山市休寧縣鶴城鄉在“百村千幢”古民居保護工作普查中,發現該鄉與江西瑤裡交界的深山鄣源村中有一幢始建於北宋時期的“樹德堂”,至今巳有近千年歷史(971年)。這幢“樹德堂”寬14.3米深進19.17,座北朝南,存門屋、大廳、寢樓。大門前立八角旗桿石鼓八個,門屋雀替雕土龍,斜撐雕倒掛獅,平盤斗飾人物,立柱及柱礎方型,側牆磚雕飾花卉、海獸及福、祿、壽、馀字;大廳柱礎圓鼓狀,雀替雕花卉,斜撐雕卷草紋及人物,平盤斗雕祥鳥、瑞獸及壽字;寢樓平盤斗雕草龍及福、祿等,上懸“樹德堂”木匾,是研究當地宗族文化的實物史料。由於年代久遠導致牆體自然駁落,受蜂蛀及漏雨的影響而致木構架腐爛。內堆放雜物破壞了祠堂的原始用途,對祠堂的整體結構和環境造成一定破壞。牆體駁落,門屋一斜撐已失,大廳及寢樓木構架蜂蛀、腐爛,地面大石破損,整座祠堂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由台胞方平朗出資進行過維修,保存了現狀。據了解,“樹德堂”寓意施行德政,立德為天。以君子處世,樹德建言,樹德務滋,固以樹德,立德增益,向百姓施行德惠,務須力求普遍。時過境遷,這幢“樹德堂”不知迎送過多少人間過客。如今雖已從歷史舞台退出,但是,“樹德堂”內胸圍一米多的木柱和雕刻精細的柱石以及遍布祠堂各處的徽雕無不折射出昔日的莊嚴和神聖。近千年來,休寧縣流口地區世代流傳著四句話:樟源“樹德堂”,馮村好陽基;流口好前山,茗洲好茶園。其中的“樟源“樹德堂”就是樟源村的祖先們對教育後人的名言警句。“樹德堂”至今既有很高的歷史考古研究價值,又有現實深遠的教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