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峁遺址首次發現4000多年前的紡織物,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近日向外界披露了這一重要發現。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石峁考古隊副隊長邵晶告訴記者,2012年在對石峁遺址的發掘中,在後陽灣一處房址之下,發現了一件被打碎的雙鋬鬲。發現時,兩個鬲套扣在一起,裡面有一些肢骨、肋骨等散落於套扣的鬲中。後經考古專家對骨骼鑒定發現,這些遺骨屬於一個不足周歲的嬰兒。這種用炊具埋葬夭折嬰兒的習俗,在當時的中國普遍存在。
經過細致發掘,在這具嬰兒的骨骸上發現了一些紡織物殘片。這一發現,對他們來說意義重大。北方地區因為氣候干燥,土壤水分不夠,很少有紡織品能夠保存下來,更何況是4000多年前的紡織品,所以尤為珍貴。經初步鑒定,這些紡織物原料為苎麻類纖維,這說明北方至少4000多年前就已經懂得人工紡織,並已經開始有意種植苎麻。此外骨殖上部殘留的織物殘片,分為上下兩層,下層緊貼骨殖,經緯較為細密,上層經緯較為粗疏,說明4000多年前的石峁人已經有了內外衣之分。這一發現對於研究中國服飾的歷史,也有著重要意義,證實了“北麻南絲”這一構想的可操作性。
此外,同時也發現了一塊鳄魚骨板。邵晶介紹說,根據史料記載,上古時代有一種鼓名叫鼍鼓,用揚子鳄的皮革制作而成,是等級和權利的象征,這些骨板很可能便和制作鼍鼓有關,也有可能是由當時上層社會的奢侈品交流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