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那一段雨巷口 尋覓陝西的清新古鎮
日期:2016/12/15 16:30:27   編輯:古代建築作為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1180余年,留下了無數古都城、古遺址,是我們今天從中透視歷史風雲的佐證。追憶風雨滄桑,感悟風雲變幻,陝西的古鎮老城更象是一部深遂的歷史畫卷,歲月讓它們褪去了色彩,新時代卻讓它們歷久彌新。
華陽古鎮
華陽鎮,居秦嶺腹地,太白山南坡,離洋縣縣城北76公裡,迄今2000多年歷史。自漢唐起曾發揮過重要作用,盛極一時。連接秦嶺南北的最捷路徑 傥駱古道從此而過,是歷史上有名的古道驿站、古軍事要沖、古經濟政治重鎮。古鎮現保存著完好的清末古民居建築一條街、漢唐時期古棧道遺址、傥駱古道遺址、 明清建築古戲樓、華陽古塔等。1935年,紅二十五軍曾在此作戰,建立了華陽革命根據地,成立華陽街等7個鄉蘇維埃政權,點燃了紅色革命火種。司令部舊址 現保存完好。
青木川古鎮
青木川古鎮位於漢中市寧強縣西北角,地處陝、甘、川三省交界,有“一腳踏三省”之譽。據考證,青木川發轫於明中葉,成型於清中後期,鼎盛於民 國,是羌漢雜居地區,曾先後稱“草場壩”“回龍場”“永寧裡”“青木川”。青木川曾是入川的要道之一,歷經歲月滄桑,現有大量保存完好、風格迥異的古街、 古祠、古棧道、古建築等歷史遺跡。一條“回龍場”古街從南向北把小鎮拉得悠長,兩邊的明清民居錯落有致地連綴在一起,雕刻精美的窗棂、門楣、瓦當風格典 雅,古樸的青石板街道盡顯古鎮的靜谧安詳。
夢裡醒來聽流水——石泉後柳古鎮
後柳古鎮,位於石泉縣南23公裡的漢江沿岸,東與池河接壤,南與喜河交界。後柳鎮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歷史上這裡曾是連接陝南和川北的重要商埠。憑借漢江水運的便利,陝南的茶葉、生漆、木耳等山貨土產從這裡銷往各地,來自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的客商紛紛在此建鋪中轉貨物,這曾是一個商賈雲集、熙來攘往的繁盛小鎮。
看小鎮的臨江處,是小鎮古建築的集中區。最東角處,有幾間土牆青瓦民居,土舊的程度少說也有百年之久了。其間有一棵大樹從房屋中間昂然而起,直出屋頂,傘蓋全房,被人稱為“屋包樹”。屋包樹的旁邊便是一條曲折石階小徑,彎彎折折向上,形成一條小街。小街旁邊,有一火神廟,至今保存。還有一家王氏,上個世紀家中出了一名抗日名將王范堂,在台兒莊戰役中以敢死隊長的身份帶領敢死隊殺入日寇群,大獲全勝,美名遠播,至今王范堂的英雄大名還留存在台兒莊戰役紀念館內。
交通:在城南客運站乘車:西安——石泉8點坐車,約中午11.40到縣城(現在每日5班車,8點—5點,間隔1小時左右一趟) 自駕車的話,由繞城高速上,在寧陝收費站下高速,大約1小時40分,再經310國道1小時到石泉。
黨家村
黨家村位於陝西韓城市區東北9公裡,是國內迄今為止保存最好的明清建築村寨,被稱為“東方人類古代傳統居住村寨的活化石”。華夏五千年,孕育了無數人類生息繁衍的村落,又有多少古村落城湮沒於歷史長河。韓城的黨家村是無數明珠中的一顆幸存者,在秦陝大地的角落裡熠熠生輝。古時候,這裡的人們蓋起高堂廣 廈,築起堡壘碉樓,堅守著自己的香火與財富;如今,他們的後代修繕牆垣,廣納游人,依然在這裡堅守著祖先留下的屋宇,和行將淡漠的古風。
陳爐古鎮
在銅川市印台區東南30華裡的山巅上,有一小鎮名曰“陳爐”。據史書記載,陳爐鎮因“陶爐陳列”而得名,因陶瓷而留名。陳爐,乃當今歷史唯一遺 存的“爐火千年不絕”規模最為龐大的耀瓷基地,堪稱東方古瓷鎮活化石。陳爐古鎮陶瓷文化沉澱深厚,陶瓷藝術的古雅爛漫,民風民俗獨具特色。漫步爐山,可見 古風猶存,千百年來遺存下來的古窯場、古制品歷歷在目,故瓷殘片俯拾皆是,罐罐壘牆隨處可見。
鳳凰古鎮
鳳凰古鎮位於商洛市柞水縣東南部,距縣城45公裡。據當地史料載,清順治初,豫、鄂、川等地客商看中此處水運交通發達的優勢,來鳳凰鎮經商並安 居下來。在清末民國初年,商埠字號、店鋪錢莊遍布滿街,形成了32個大的商號。鳳凰鎮成為秦嶺以南、連接長江水系和黃河水系的重要商貿集鎮。在最繁榮的時 期,每天有二百多家貨物在碼頭中轉。上世紀三十年代以後,隨著水運的枯縮和公路交通的改善,鳳凰鎮逐漸失去了昔日的作用,在大山深處安靜下來。
川楚商道上的重要集鎮——石泉熨斗古鎮
熨斗鎮位於石泉縣城漢江以南50公裡,與漢陰縣、西鄉縣、鎮巴縣相鄰,被譽為“雞鳴四縣之地”,古時為川楚商道上的重要集鎮。
熨斗鎮名稱歷經多次變遷:據記載,清嘉慶23年前該鎮名為永興場;道光年間當地遍布60多架筒車,澆灌著兩千多畝良田,該地由此更名為筒車壩; 道光23年不幸遭遇洪水,大部分筒車被毀,筒車壩名不副實了,又改名熨斗鎮。其由來是,當地有個構家壩,有水田百余畝,其地形酷似燙衣服的熨斗,故以此得名熨斗鎮。
自駕交通:西安——西漢高速(2.50小時,約170公裡)——石泉出口(大河壩收費站)——約10分鐘路程後至兩河鎮,上210國道——前往石泉縣(38公裡)——前往燕翔洞(行程約1小時)
燕翔洞:門票60元/人、導游服務費20元/次、燕棲湖竹筏漂游15元/人(單程)、漢江游船票50元/人
流淌千年的山水畫卷——安康流水古鎮
從安康瀛湖的火石巖碼頭乘船沿蜿蜒曲折的瀛湖上行兩小時左右,瀛湖兩岸秀美的湖光山色所陶醉,眼睛應接不暇,視覺略感疲勞的時候,煙波浩淼的湖面上,一座座雕梁畫棟,飛檐吊角,青磚黛瓦馬頭牆的古建築群,若隱若現,似海市蜃樓般地浮現在你眼前,使你頓然耳目一新,宛如步入人間仙境,這便是瀛湖上的重鎮——流水古鎮。
說流水鎮是古鎮,是因為古鎮歷史悠久,據《縣志》記載古鎮東南陳家壩,早在秦漢時期,就有先民在這裡繁衍生息,後因漢江洪水經常泛濫,才逐漸廢止。明清之際,由於漢江航運的發展,古鎮成了入川下漢口的重要碼頭,又加之本地盛產漆、麻、耳、棓、生絲、茶葉等農產品,古鎮又成了重要農產品集散地,一時間商賈雲集,許多人逐漸喜歡上這山這水,樂不思蜀,在這裡定居下來,人多了,古鎮便成了規模,人們就以街中心的幾棵柳樹命名為“柳樹鎮”。後來,也許人們更鐘情於這裡的青山綠水,於是在口口相傳出現了錯訛,便把這裡叫做流水鎮。這便是流水鎮的由來。
青山綠野水墨人家——西鄉駱家壩古鎮
駱家壩又稱驚軍壩,在漢代就有了駐軍,國遇夜驚軍隊而得名,是自古入川的重要集鎮,後國商賈在此倒換騾馬而更名駱鎮。駱家壩革命歷史悠久,早在清嘉慶初年白連教起義軍扎營徐家寨(馬兒崖),位於駱鎮以西2km處,1932年12月紅二十九軍在此建立,點燃了陝南紅麼革命的聖火,震驚陝南的“馬兒崖事變”就發生在這裡。這裡也是紅色交通線的重要驿站,紅軍歷史上有名的“鐘家溝會議”就在這裡召開。1934年10月徐向前率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實行戰略大轉移,撤離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途經西鄉,軍部就設在鐘家溝的玄天觀中,同時召開了團以上干部會議,確定了建立川陝革命根據地的重大決議。
沿河而建的駱家壩古鎮,始建於明末清初,是自陝入川的重要集鎮,在鐵索橋頭通過一個商店建築形成景觀的收口。兩坡房、四合小院、深的天井,以木架作為主骨架之一,現有保存完好的古街道,非常具有陝南及巴山發居特色,老街蜿彎曲型的穿斗式的結構,戶與戶之間以風火牆相隔,門頭及窗雕刻精美,整體建築科學合理,布局獨具,山水橋樹,相映成趣,充分體現了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從河的對面眺望,古鎮的綿延的瓦屋面掩映在樹叢中,卵石砌築的河堤形成三個不同的等高面,使得河邊的景觀變得生動而豐富,屋面上銀白色的電視接收器又在增添著古鎮的現代生活,河裡,一群白鵝在游弋,這就是古鎮最常見的景色。
交通:從西安坐火車去西鄉,K878/K879 15:58 - 22:40 6小時42分。
踏著漢江水路追尋歷史足跡——旬陽蜀河古鎮
蜀河古鎮地處漢水之濱,依山傍水,與316國道相鄰,距旬陽縣城56km,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集鎮。古往今來,蜀河鎮都因經濟發達、水路繁榮,素有“小漢口”之稱,是漢水流域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由於蜀河口地處水陸交通要道,水路船只上通安康、漢中,下達老河口、漢口,旱路有通往西安的騾馬大道,尤以水路運輸最為發達,一直是漢江上游最大的商品集散地之一。經由明清兩代的長期發展,商鋪由幾家發展到民國32年的69家,被稱為當時旬陽的“錢窩”。
蜀河古鎮人文歷史悠久,名勝古跡各異。最具代表性的有楊泗廟、黃州館、清真寺。